我國現代化建設經過30多年的高速發展,經濟總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二。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承載體——城市,在發展中承受了不可承受之重。
我國城市在發展中存在很多問題,不以生態化發展為理念的城市建設帶給我們相當多的教訓。城市如何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如何引入低碳、環保、綠色、節能的發展理念,事關我國小康社會的建設,事關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局。就目前而言,我國生態城市建設急需從理論和實踐上進行全面的探索,吸納世界各國在這方面的經驗教訓、思路和成功實踐,從而找出符合我國國情的生態城市建設之路。
我們現在講的生態城市就是在城市經濟社會建設中引入生態的概念。按照世行的解釋就是通過城市綜合規劃管理,力求與自然系統和諧相處,通過領導、規劃、政策、法規、制度舉措、戰略合作、城市設計和全面長期的投入,利用城市有形或無形的資產,形成有創造性、包容性、可持續性的經濟活動,為市民、商業和社會創造價值及機會,并在改善市民總體福利和地區經濟的同時,極大地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如何實踐生態城市這一理念?如何進行生態城市建設?這是目前擺在我們面前的難題,需要我們去思考,更需要付諸行動。全社會首先應該樹立生態城市建設這個理念,形成社會對生態城市建設的共識。生態城市建設涉及城市建設的方方面面,絕非一個部門可以實施。當前尤為重要的是政府應制定相關的一些法律法規和政策,大力推動生態城市建設。目前,國家相關部委正在進行節能減排示范城市的綜合性政策試點工作,國家能源局提出了建設100個新能源示范城市的概念,這也是探索生態城市建設方面的有效嘗試。生態城市涉及我們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上的轉變。生態城市能不能建設好,最終體現在人們的行為方式是否發生了真正的轉變,是否按照生態城市這個理念來轉變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是否以最小的環境資源代價為社會提供比較滿意的生態和生活方式。
我國城鎮化走到今天,應該思考一下,我們應該在什么地方生活,城市是一個什么概念?生態城市又是一個什么概念?嚴峻的現實是:我們不可能回到原生態的從前,也很難重建一個完全適合我們生存的理想樂園。城市作為一個現實的存在,我們如何在現有的基礎上去創造適合我們生存的環境。生態城市的理念就是對我們原有的城市建設模式和發展方式的一種反思。
生態城市的核心價值觀就是尊重自然、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強調資源的多元多樣、循環利用,強調人的感受,講究社會和諧。一個城市是不是生態城市,是用腳來投票的。如果誰都愿意到這個城市生活,那么它就是一個生態城市。
截至2012年2月,把生態城市建設作為發展目標的城市已有280多座。生態城市已成為我國建設和諧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