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雄安新區是打造優美生態環境,構建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態城市。因其背靠白洋淀,又處在京津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上,緊鄰保定、滄州等大氣污染重鎮,如何保障天藍山青水綠,將成為未來雄安這座生態城市必須面對的問題。對此,相關媒體專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
做京津冀協同發展“齒輪”雄安新區不搞連片開發
“雄安新區是繼深圳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之后又一具有全國意義的新區,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
中共中央、國務院對河北雄安新區的高標準定位,使其成為全國關注的焦點。中央對雄安新區規劃建設的定位要求之一,是打造優美生態環境,構建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態城市。
雄安新區背靠白洋淀,但近年來,白洋淀的水質和水量令人擔憂。與此同時不得不提的是,雄安新區處在京津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上,緊鄰保定、滄州等大氣污染重鎮。以保定為例,2014年、2015年連續兩年空氣質量在全國74城市空氣質量排名中墊底,2016年雖然退出最差10城市名單,但達標天數比例仍不足50%。
如何保障天藍山青水綠,將成為未來雄安這座生態城市必須面對的問題。對此,《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專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
明確定位作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齒輪”
NBD:國家提出將雄安新區打造成生態城市,應該如何來理解這一定位呢?
常紀文:雄安新區要變成北京、天津與河北對接的齒輪,能夠讓京津冀協同發展運作起來,這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破局的一個重大舉措。
從最近幾年京津冀協同發展推進情況看,不是特別理想,比如環境污染控制有一定成效,但離目標還有一定的距離,產業轉移始終有一定的障礙,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的一些行業和領域縮減不到位。
為什么北京很多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不出去?主要原因是缺乏政策支持,企業轉移的積極性不高。所以建立雄安新區,新區的定位很高,將會享受很多中央的政策,比如戶口、醫療、教育等方面可能會有很大變化,這樣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的行業領域相關企業會有動力進駐。
未來這些單位和企業可以進駐雄安新區:央企的總部或者分部,高等學校的本科教學,非資源消耗型、環境污染型科研企業;中央部委下屬的非核心的科研機構;北京市的汽車制造等產業;一些民企可以自愿遷入;同時培育一批孵化器和中介,扶持創新等。
需要明確的是,雄安新區不是首都副中心,是要在京津冀城市群協同發展中起到四兩撥千斤作用的城市,能夠把北京、天津、石家莊、保定等一群城市變成協同發展的城市群,雄安新區要發揮齒輪作用。
避免誤區不建特大城不招污染企業
NBD:雄安新區背靠白洋淀,有其天然的優勢,您覺得應當如何把雄安新區打造成生態城市呢?
常紀文:我當時參與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中生態環保方面的研究,當時國研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提出,要保障好白洋淀生態環境,很多人擔憂白洋淀生態本身不適合建特大城市,我認為,在白洋淀建設的雄安新區不會是特大城市,可能是若干個衛星城的綜合體,不太可能進行大范圍的開發。
生態城市需要構建環境與城市協調發展的格局,雄安新區是科技創新高地,未來只有符合功能定位需要的人才才會進入,人口不會太多,所以決定了它很難成為特大城市。同時,資源消耗性和污染型的企業肯定不允許進入雄安新區。
最近白洋淀的水環境保護方面的規劃已經做完了,雄安新區的建設有基礎支撐,南水北調的水和其他途徑調來的水能夠保障其進行相應發展,我們不能用傳統城市發展模式來衡量雄安新區未來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