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林城市動態 » 正文

      福州白湖亭河生態修復全面鋪開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8-10-30  來源:福州新聞網  作者:孫漫 莫思予  
            從黑色“墨帶”,到敞亮新河,再到生態綠帶,倉山龍津陽岐片區水系白湖亭河發生了巨大變化。目前,全線截污系統已搭建完成,生態修復、景觀等掃尾施工全面鋪開。

            聚合力 水系治理加速度

            河道被違建侵占,施工面狹窄,工期壓縮……回想進場初期,白湖亭河整治面臨的一個個難題,施工單位北京市市政二建設工程有限責任公司項目負責人馬志寧感嘆:“正是各單位和部門勁往一處使,才迅速攻克這些難題。”

            拆遷騰地是水系治理面臨的第一道難關。“沿河房子眾多,甚至有建在河道上的。”讓馬志寧感到驚訝的是,159座涉遷房屋,倉山區只用了1個月出頭就完成簽約,為治理打開了良好工作面。今年7月,倉山區還提前啟動郭宅舊改二期項目,短短半個月就為河道施工擴增了7000平方米面積,施工作業面由6米拓寬到12米,再次為河道治理提供加速度。

            “拆遷力度之大,讓我們看到了倉山區治理內河的決心。”馬志寧說,在施工中一遇到問題,各級部門和屬地鄉鎮都提供“保姆式”服務,積極協調解決。單是排口調查,各方就聚集了400多人,共同為后續治理提供了依據。

            “各方協助給力,點燃我方士氣。”馬志寧告訴記者,他們在高峰期投入320臺設備,派出了1600名施工人員。這其中還包括今年6月份特地從北京趕來增援的300名“精兵”,還沒來得及在福州逛一圈,他們就投入了“5+2”、白加黑的時間賽跑中。

            凈河道 污水垃圾不入河

            在倉山龍津陽岐水系,白湖亭河的截污難題突出,全長5.3公里的河道,城中村、工業廠房密密麻麻,最窄處的河道僅有1米多寬,各類排口多達251個。“截污系統基本缺失,之前都日復一日往河道里‘吐’著黑水。”市水務集團龍津陽岐片區水系治理項目負責人張作朝告訴記者,“洗凈”河道、守好排口、做足截污,是白湖亭河能否迎來新生的關鍵。

            面對重度黑臭的河道和時常遇阻的施工空間,施工班組向河“借”地,在不阻斷河水的前提下,填筑出一條施工便道,機械和施工人員“站”在河中,沿線多點展開作業。“施工效率明顯提高。”張作朝說,為給河道好好“洗個澡”,全線干塘作業,把沉積河內的淤泥“老底”翻出,一遍不干凈,那就再來一遍!據了解,城區43條黑臭水體中,白湖亭河是最長的全線干塘清淤的河道。整條河道,清出了近14.8萬立方米的淤泥。

            清除內源污染的同時,張作朝和團隊同事對251個排口逐一分類處置。考慮到河道較長,白湖亭河也因地制宜,分為3套截污系統,將沿線污水統一收歸處置。張作朝說,目前,永久截污系統已全部啟用,配合沿線3個一體化泵站,讓污水不再入河。

            造生態 綠色廊道傍水建

            “原來都是垃圾飄在河面,很臭。現在水干凈多了,綠化、步道都做得很好!”在南二環附近的白湖亭河岸上,市民陳治清連連點贊。

            連日來,這里都能看到工人在為河岸披“綠衣”,盛開的三角梅點綴其間,沿途還有陽光草坪、林間步道、景觀石凳,又是一處周邊群眾休憩娛樂的好去處。

            曲折蜿蜒的景觀步道,與綠色的植生帶護坡相互呼應。“原先兩岸違建侵河情況普遍,白湖亭河道幾乎無完整駁岸結構。”張作朝說,河道護岸本著生態自然的原則進行打造,用了一個個生態袋進行堆疊,其中裝有種植土及草籽,親水又環保。待植物發芽長成后,便能形成與周邊環境和諧統一的外貌,增強護岸在視覺中的“軟效果”。

       
       
       
      [ 園林城市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園林城市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