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林城市動態 » 正文

      陜西延安:生態文明造就金山銀山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8-10-30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張哲浩 馬榮瑞 楊永林  
      地處黃河中游的陜西省延安市,堪稱黃土高坡的生動注腳:3.7萬平方公里土地上黃土平均覆蓋厚度超過50米,年均日照時數超過2300小
            地處黃河中游的陜西省延安市,堪稱黃土高坡的生動注腳:3.7萬平方公里土地上黃土平均覆蓋厚度超過50米,年均日照時數超過2300小時。溝道密布、山峁相連,植被稀疏、沙塵蔽日,獨特的自然條件加上人為破壞,20世紀末延安成為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地區。聯合國糧農組織專家甚至斷言:這里不具備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

            1998年至今的20年間,延安人民用堅忍和毅力,創造了山川大地由黃變綠的人間奇跡,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全市經濟總量從不足百億元躍升到突破千億元。
           
            “真不敢相信,延安這么美。”金秋時節,來延安旅游的人們驚嘆連連。

            國家退耕還林工程實施初期,延安市委市政府提出“以退耕還林、建設生態環境統攬農村工作全局”的總體思路,把退耕還林為主的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保護和發展生產力的重要途徑。

            1998年,延安率先在吳起縣開始封禁退耕,打響全國封山禁牧退耕還林第一槍。1999年,延安開始大規模退耕還林,成為全國最早的退耕還林試點區之一。2004年,延安組織市、縣、鄉、村2000余人開展退耕還林農戶普查,制定出臺《延安市退耕還林成果鞏固暫行辦法》。20年來,30多套制度辦法和管理措施在延安陸續出臺。

            延安市長薛占海說,延安退耕還林的秘訣就是“五個一”:一個好的領導班子,堅持一把手親自抓、負總責;一個有力的協調機構,全權負責退耕還林規劃的實施和落實;一套好的措施,通過建設基本口糧田、發展后續產業、建設沼氣、生態移民等解決農民的長遠生計問題;一種好模式,實行梁峁溝坡統一規劃,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一種精神,即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延安精神。

            安塞區雷坪塔村農民張蓮蓮,多年來帶領家人累計植樹造林1750畝。在千畝林地創辦生態農場,發展林下養雞,2017年實現銷售收入480萬元。
         
            “群眾對綠和美的認知,有了全新的維度。生態跨入新時代,融入萬家新生活。”延安市退耕辦主任仝小林說。

            截至今年,延安累計完成造林2046.45萬畝,其中退耕還林1077.46萬畝,成為全國名副其實的退耕還林第一市,并使全市80%以上的農民受益,退耕戶戶均補助3.2萬元,人均收入7400多元。

            陜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書記徐新榮介紹,退耕還林工程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在延安投資最大、實施期限最長、覆蓋面最廣、群眾得實惠最多的項目;退耕還林使延安的山川大地實現了由黃到綠的歷史性轉變——森林覆蓋率由之前的不足10%提高到46.35%,林草植被覆蓋度達87.8%,年降雨量由350毫米增加到600毫米,流入黃河的泥沙由原來每年2.58億噸減少到現在的0.31億噸。

            “如今的延安,不僅是革命圣地,還是林的海洋、鳥的棲息地、人類的宜居地、盛夏避暑的休閑地,是畫家、攝影家的寫生和拍攝基地。”延安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柯昌萬說。
       
       
       
      [ 園林城市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園林城市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