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濟南公示第一批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的PPP項目,與“海綿城市”建設密切相關的6項生態工程、濟南野生動物世界遷建工程等17個項目名列其中。在濟南市政府網站上,除了有項目名稱、建設內容及規模等具體信息,還發布了這些項目的聯系人及聯系方式,這被業內人士看做是政府從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的一個體現。
項目落地往往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而PPP項目往往是重點城市基礎設施和民生項目,資金投入較大、利潤回報周期相對較長。為了讓社會資本積極參與其中,相關職能部門和實施機構正嘗試探索更多的后期運行和回報方式,提升項目的吸引力。
信息公開
17個PPP項目聯系人和電話全公示 其中2個已達成初步合作意向
“點開市政府網站的‘政府文件’一欄,17個PPP項目的具體信息就能一覽無余,比如實施機構、建設的具體內容和規模、建設起止年限等等。在網站上還能找到每個項目的聯系人和手機號,這為我們民營企業打開了參與公共事業項目建設的窗口。”濟南一家民營熱力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目前正在同相關實施機構溝通洽談,以便找到合適的合作方式。
5月25日,國家發改委在網站上公開發布了1043個PPP推介項目,鼓勵各類社會資本通過特許經營、政府購買服務、股權合作等多種方式參與建設及運營。濟南市政府也在日前下發通告,公布了濟南第一批PPP項目共17個,總投資約588.43億元,PPP一時成為備受社會關注的一大熱詞。
“這17個PPP項目中,大多關系城市基礎設施和民生。”濟南市發改委固定資產投資處處長李光輝介紹說,事實上,濟南在PPP模式方面早有實踐,比如在一些市政工程領域已采用BOT(建設-經營-轉讓)模式、BT(建設—轉讓)融資模式等,這些都屬于PPP的一種,不僅可以緩解基礎設施投資缺口大、政府財力不足的困境,還可以為民間資本找到合理出口,充分發揮政府和社會資本各自的優勢,實現“1+1>2”。
民企困惑
PPP項目投資大、利潤回報周期長 民企參與還需“兼顧長短期利益”
項目落地往往需要經歷一個過程,一些民營企業有意與政府合作時,也需要和實施機構進行談判,比如明確投資回報方式、具體運營等問題。這期間包括方案的制定,文件的編寫,社會資本的選擇,以及談判和最后的簽約。這個過程往往需要半年甚至兩年的時間。一家曾參與PPP合作的民營企業負責人透露,這些看似“大而美”的PPP項目,往往前期投資較大、利潤回報周期卻“有點長”。
該民營企業負責人介紹,比如在某些能源設施領域,城市里的部分設備已經老化,政府需要投入大量資金用于設備的維修和更新,這就難免造成負責該項目運作國有企業長期處于虧損狀態。“公共設施項目往往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加上這個行業本身處于長期虧損狀態,我們以PPP的模式參與其中,可能要鼓起更大的‘勇氣’。”該負責人說,要想扭轉目前的虧損局面,少則5到6年,長則11到12年。
從企業的長遠利益來說,該負責人則表現得較為“樂觀”。“目前有專門的PPP項目公司處理我們在運作中的難題,無論是相關手續的辦理還是相應的配套設施服務,我們都體會到了便利。”該人士坦言,與政府合作完成公共設施項目建設,這家企業研發的新能源技術有了“用武之地”,社會效益和信譽度也有明顯提升。
“從其他省份PPP項目執行的情況來看,有些項目難以產生收益,這樣的回報率對于投資者來說難以產生吸引力。過分強調社會效應,這樣也難以吸引社會資本。”一名業內人士分析,在PPP模式洽談中,民營企業需要權衡長期和短期利益,對企業的發展作出全面判斷。
PPP項目回報方式可有多種 “海綿城市”項目或嘗試“打包”招商
“在PPP模式運行過程中,民營企業的回報方式可以有多種,這些可在政府實施機構和企業洽談中進一步明確。”濟南市發改委工作人員介紹,以垃圾、污水處理項目為例,物價局等相關部門可賦予企業相應的特許經營權,獲得相應的廣告收入等;在軌道交通工程中,可以車票等方式獲得回報;濟南市野生動物世界遷建項目,投資企業則可以通過門票等方式獲益。
記者注意到,在濟南公布的首批PPP項目中,濟南市城區河道生態治理一期工程、西圩子壕河系生態綜合治理工程、大明湖興隆片區內河水系綜合整治及水源涵養工程等6個項目均屬濟南“海綿城市”建設項目,由市政公用部門或運營公司負責實施。
“有關部門正在嘗試探索‘打包招商’的方式實現PPP合作。”相關工作人員介紹,“打包招商”與單個項目分別招商相比,可以實現多個項目捆綁在一起,實現優劣搭配,避免投資者“挑肥揀瘦”,同時也可產生明顯的規模經濟效益,增強項目對投資者的吸引力。此外,還可以在設備采購、維護等方面降低成本,進而降低政府的污水處理支出,減輕財政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