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城市建設 » 正文

      李鐵:日韓都市圈發展的規律與啟示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7-22  

        2015年7月4日,在“重構·睿變——國家戰略下的京津冀新區域崛起論壇”上,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李鐵作了開幕主題演講。以下是李鐵主任演講整理:

        區域問題的核心是城鎮之間的關系

        由于《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很快就要出臺,我沒有參加規劃的編制,也不太好直接講有關京津冀規劃的評論,避免在輿論上引起過多的誤會。我今天僅就城市發展的規律結合京津冀的發展談一些道理。

        最近我們常講的三大區域戰略,包括“京津冀協同”、“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實際上都是空間和區域戰略。既然是區域戰略,離不開兩件事兒,一方面是區域間基礎設施的連接,包括交通、管道、網絡等基礎設施的投入和建設,這屬于錢上的問題;另一方面,產業和要素都要集中在點上,不可能投射到廣大的農村,所有區域內的點之間的關系也就是城市之間的關系。所以研究區域問題,離不開研究城市之間的關系。研究點上的問題、研究城鎮化的問題,根本上也就是三大區域戰略和城鎮化之間的關系問題。

        我們可以從哪些城市入手研究呢?國際上的城市太多,最近我們和歐盟共同舉辦了中歐城鎮化伙伴關系論壇,還和拉美、東南亞等國家共同推進多領域的城鎮化合作,但是我覺得真正適合我們學的還是東亞國家和地區的城市,比如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的城市。東亞國家和地區的城市所走過的歷程,體現出的城市發展規律,對我國的城市發展有較大的借鑒意義。

        即便如此,我們在借鑒之前,還是應該分清楚相互之間的區別。我們有時候喜歡引用國際理念,但是我們在借鑒一些國際經驗的同時,一定不要忘記中國和其他國家、地區之間的區別。

        借鑒國際經驗需分清國情差距

        第一、城市化涉及的人口規模。我們知道,經濟增長到一定程度、經濟總量達到一定規模的時候,會有邊際效應遞減的規律,我們有13.68億的總人口,7.49億的城鎮人口,這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不能比擬的。我國的城鎮人口是韓國總人口的16倍,我國的總人口是日本總人口的10.7倍,在這個基礎上,很多問題的前置條件將大不相同。

        看京津冀區域的城鎮化也是如此。京津冀區域的總人口是韓國的兩倍多,接近于日本總人口,而城鎮人口比韓國總人口還多一點,約是日本的一半,但是從發展階段看,差距比較大。京津冀區域的城市化率比較高,已達61%;但日本、韓國的城鎮化率都是90%多,和韓國有三十多年的差距,和日本有大概四十年的差距。

        如果把京津冀再分開,北京城鎮化率86.4%,已經達到了發達國家水平,天津(82.1%)也不差,雖然京、津兩市的城鎮化水平和日韓差距不大,但是經濟發展水平、城市管理和治理水平,與日韓差距至少有二十年。而河北統計上的城鎮化率是48.1%,差距更大。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講“協同發展”,怎么協同呢?最好的結果是互補,但是我們能補嗎?到底是要保北京還是互補,這是當前政策制定所面臨的非常重要的選擇。

        第二、產業結構調整是趨勢。我們研究國際上產業發展規律的時候發現,發達國家城鎮化達到穩定階段后,其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一般都是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的2-3倍,甚至4倍。我們看京津冀區域,北京已經和日本等發達國家水平相當了,天津比值是1:1,雖然已進入工業化中后期,但仍然靠工業支撐城市的發展,作為一個特大城市,服務業發展還不夠好;河北更不用講了,二產占比高達51.1%,服務業較弱。

        我們看到,日本的服務業占比是72.6%,韓國服務業占比雖然只有59.4%,但服務業就業比重是76%,服務業就業比重是工業就業比重的兩倍。國際上城市發展的一般規律證明,城市發展到工業化中期以后,就會出現服務業逐步替代工業的現象。這種替代我們叫做“退二進三”,不僅會對城市的就業產生很大的影響,而且對城市的整個產業結構、城市發展形態等都會有直接的影響。

       
       
      [ 園林城市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園林城市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