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城市建設 » 正文

      城鎮規劃亂象 大量新城成爛尾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7-22  

        只求建設速度不問發展質量 圈地規模每十年上升一個數量級

        城鎮規劃亂象透視·貪大求全

        編者按:伴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在短短30多年的時間,我國的城鎮化完成了西方發達國家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歷程,發展迅猛但也出現不少問題。比如,奇怪建筑與“千城一面”共生,大“城市病”與“鬼城”、“睡城”為鄰,土地浪費驚人、環境破壞日益嚴重等。面對諸多亂象,盲目規劃、過度規劃、隨意規劃難辭其咎,也亟待糾偏。本報推出《城鎮規劃亂象透視》系列組稿,以探究竟。

        城鎮新區的拓展是城市規劃實踐的典型實例。記者近日在全國多個城市調研發現,各地通過新城建設帶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盲目求快、資源浪費、過度擴張等問題。多位規劃界專家表示,在城鎮化率已超過50%的當下,新城發展不能單純追求規模擴張,而要去庫存化,就現有的產業調整布局,以漸進、修補、改良的方式對接需求,實現再生。

        新城泛濫或成發展“雞肋”

        記者走訪東中西部多個省份發現,新城在拓展城市空間、帶動經濟發展的同時,出現一哄而上同質規劃、遍地開花分布散漫、圈地競賽成倍擴張等不良現象,亟待引起重視。

        改革開放以來,各類新區、新城的迅速崛起讓“空間生產”成為推動中國城鎮化進程的重要力量。1990年到2010年,我國城鎮建成區面積從12252.9平方公里擴大到40533.8平方公里,接近每十年擴大一倍。但與之相比,人口城鎮化的增速卻相形見絀。與此同時,新城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不良現象,亟待引起重視。

        ——一哄而上同質規劃。2011年7月開始運營的京滬高鐵,全線23個站點城市有16個規劃建設高鐵新區或新城。這其中不少新城的空間規劃采取“超常規”尺度、追求“躍進式”發展:如錫東新城規劃面積125平方公里、德州高鐵新區56平方公里。一些間隔僅20分鐘車程的站點新城不約而同以金融、商務、物流、研發等功能高規格定位“發展藍圖”。

        參與設計規劃的專家告訴記者,某東部城市將高鐵新城內6個地塊分別賣給6個地產商,結果6家企業同樣計劃建功能類似的城市綜合體。預計三五年后,上百萬平方米的辦公樓、CBD將在這一區域扎堆出現,而開發商只能憑借各自的品牌號召力內耗競爭。

        ——遍地開花分布散漫。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教授王興平調研發現,我國城市開發區發展最快的長三角地區,許多城市市區被各類新區新城分割包圍。2013年,國家發改委對全國新區新城建設狀況進行調查。抽查的12個省會城市全部提出推進新城新區建設,共規劃建設新區55個,平均每個城市要建4.6個新城新區,調查中平均每個地級市規劃的新城面積相當于現有城市面積的一半多。

        安徽省住建廳規劃處處長高冰松說,2004年時,安徽全省有1000多個開發區,后來大力清理數量減少、但近兩年也出現了反彈,一些地方甚至還有“鄉鎮工業集聚區”和“村級產業開發區”。

        ——圈地競賽成倍擴張。隨著資本投入的擴大,新城圈地規模平均每十年上升一個數量級:八十年代開發區平均面積僅幾平方公里,九十年代擴大為幾十平方公里。2000年以后,上百平方公里的巨型開發區和新城大量出現,新設立的重慶“兩江新區”等規劃面積都達到上千平方公里。

        一位參與評審的專家介紹,規劃面積巨大、代表國家戰略的區域應該經過更為嚴格的規劃審批,但從實踐看,新城規模的可行性研究仍顯不足。某中部省份航空港規劃面積數百平方公里,機場計劃建5條跑道,遠超北京、上海標準達到世界一流航空港規模。但近年來支撐當地客流增長的主要動力是一家招工30萬人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目前是否需要配套如此高規格的建設,不少評審專家持保留意見。

       
       
      [ 園林城市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園林城市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