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城市建設 » 正文

      杭州規劃六條生態帶為城市風道建設助力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8-21  

        對于很多老杭州而言,夏天最熱的時候,坐在弄堂口,吹吹穿堂風,是一種最天然的納涼方式。

        那么你是否想像過,在杭州城里,也能規劃建設一條城市風道,給悶在“蒸籠”里的城區降降溫呢?

        據了解,在國內外的不少城市,都已經開始進行城市風道的相關規劃和建設,也有不少地方已經取得很好的效果,城市風道不僅可以吹走空氣中的霧霾等污染物,還可以有效緩解城市的熱島效應。

        記者從杭州市規劃局等部門最新獲悉,目前,杭州市也正在進行城市風道的相關研究,而且,在國內首次運用計算機對城市風道的建設進行數據模擬分析。

        那么研究的進展如何?城市風道又將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怎樣的改變呢?

        杭州首次在國內運用計算機

        對城市風道建設進行數據模擬分析

        城市風道,又叫做城市通風廊道。主要就是將郊外的風引進主城區的通道,依托江河湖泊、綠道、街道等開闊空間來進行設置和布局。

        杭州的地理格局是“三面環山一面城”,如果能夠建設起一條“城市風道”,讓風可以穿城而過,就能將霧霾等污染物統統吹走,凈化城市環境。而且,在高溫天里,城市風道猶如一把天然的電扇,能給杭城降降溫,有效緩解城市的熱島效應。

        幾年前,杭州市曾經做過一次“杭州市通風廊道評價研究”,對杭州市的城市通風現狀做出了一個整體評價,在那次研究的基礎上,目前,杭州市規劃局、杭州市氣象局、杭州市環保局合作,研究怎樣在杭州市建設一條“城市風道”。

        杭州市的“城市風道”研究項目是在2013年底正式立項的,在立項之后,杭州市規劃局委托的設計院也專門派團隊到德國斯圖加特進行了考察,也到國內的不少已經在進行相關研究和規劃的城市進行學習。

        目前,國內有不少城市進行了與城市風道相關的規劃編制,但是大多數都還是基于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杭州市關于城市風道的研究,目前正委托南京信息科技學院進行數據的模擬分析,這也是在國內首次運用計算機對城市風道的建設進行數據模擬分析。

        這樣一來,就可以精確計算出具體的風道位置,科學判斷出城市風道建成之后能給杭州帶來的實際效果。

        數據模擬通過三個層面同步進行

        為杭城選一條效果最好的風道

        現在,杭州市正在進行的城市風道數據模擬分析主要模擬了三個層面:

        其中,宏觀層面主要是分析杭州大的城市格局,包括主要的山體、河流、湖泊等自然格局,來研究杭州的整體通風情況。

        對于杭城來說,城市的南面、西面、西北面有不少的山嶺,北面有半山、超山等,只有東面是平原,錢塘江沿老城區由西南向東北方向流去。

        有專家認為,原本夏天清涼的東南風可以長驅直入,經過錢塘江上空時,還能夾帶一些涼潤的江風,一路向老城區和西湖吹去。

        但是,隨著這些年杭州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特別是錢江新城、濱江區和蕭山北部新城的建設,大批高層建筑成排成片地矗立在錢塘江兩岸,正好阻擋在風向杭州主城區吹去的行經路線上,于是大部分東南風被遮擋住了。

        中觀層面主要選取了錢塘江邊的兩個控規單元進行分析研究。和市中心相比,這些區域由于受到高樓的遮擋較少,所以風會比較大,更有利于進行數據模擬分析。

        而在微觀層面,主要是在兩個控規單元中,隨機選擇了幾個小區來作為模擬樣本,主要研究內容會更加細致,比如建筑物的排布要如何布局,到底是一幢樓的通風效果好,還是一排樓的通風效果好,樓的高度要多少,建筑物和風的夾角需要多少度,通風效果才會更好等。

        其實,對于很多人來說,都有一個體會,就是夏天站在兩頭通透的巷子里,就會有穿堂風吹過,很涼爽,城市風道其實也是這個道理。

        杭州市規劃局工作人員說:“目前,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的模擬在同步進行,我們想做的研究是,為什么這里會是一個風道?這個風道的寬度怎么控制?在保證城市發展的前提下,留出怎樣一條風道,讓城市的舒適度可以維持在一個均衡水平,讓大家即使在高溫酷暑的時節,也不會感覺到特別炎熱。”

        今年年底數據模擬就會有初步成果

        屆時相應的規劃將更具有操作性

        目前,杭州關于城市風道的數據模擬已經進行了一年多了,不過,由于計算機模擬的數據量非常龐大,任何一個因素改變,整個模擬就要重新進行,因此到目前為止,模擬分析還在繼續進行中,還沒有得到具體的成果。

        杭州市規劃局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模擬樣本主要是來自于杭州市規劃局,杭州市氣象局和杭州市環保局的相關歷史數據。“這些數據最好是通過10年為一個單位來進行比較,這樣容易得出相對準確的結論,看是否是因為城市高密度的建設,導致城市通風能力的下降。”

        在數據模擬中,遇到的關鍵問題就是數據的樣本不夠精確,主要原因是在2000年以前,很多數據都沒有實現計算機化,所以目前比較的兩個數據只是2000年后和2010年后的數據。

        “環保局和氣象局的數據,由于早年前的觀測點數量相對較少,數據不夠全面,一到微觀層面就不是很精確。盡管隨著這兩年的觀測點數量的不斷增加,數據也越來越精確,但對比數據還是不夠充分。”規劃局工作人員說。

        也正因為如此,很多計算機模擬出來的數據都不夠理想,所以目前還在不斷地進行參數的調整修正。

        杭州市規劃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杭州市政府給我們的要求是希望今年能有一定的成果出來,預計到今年年底,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都能給出一定的模擬數值。”

        據了解,計算機模擬都是排除了很多外界因素的理想狀態的模擬,像目前的模擬主要就是從風的角度來進行考慮,完成計算機模擬之后,還要進行實證的模擬研究,只有等到所有的模擬研究完成后,才會根據最后得出的結論數據,來進行相應的規劃,這樣,落地的規劃才會更加有操作性。

        杭州規劃的六條生態帶

        為未來的城市風道建設助力

        杭州市規劃局表示,城市風道的建設,主要就是對整個城市生態環境的一種改變,它其實就是一個保護帶,起著生態維護的作用。

        杭州目前規劃有六條生態帶,其實,就是類似于城市風道,分別是:

        西北部生態帶:南以02省道為界,由繞城公路五常段向北延伸至良渚鎮,北以宣杭鐵路為界;

        西南部生態帶:北以02省道為界,沿天目山路向東延伸至西湖東側,東南方向由錢塘江沿岸往東延伸至錢塘江大橋;

        南部生態帶:東以03省道和浙贛鐵路為界,向北延伸至濱長路,錢塘江沿岸由富春至浦沿街道;

        東南部生態帶:西以03省道和浙贛鐵路為界,北以杭甬高速公路為界;

        東部生態帶:南以杭甬高速公路為界,西南以復興大橋錢塘江沿岸為界,北以杭州灣為界;

        北部生態帶:西以宣杭鐵路為界,東南向沿繞城公路和滬杭公路往下沙錢塘江濱江地區延伸,東北向則沿京杭運河和320國道延伸。

        這六條生態帶的規劃,就已經考慮到了通風情況,一旦將來杭州要真正開始進行城市風道的建設,這也會起到很大幫助。

        杭州市規劃局表示,將來杭州如果真正啟動城市風道的建設,在風道的規劃范圍內,就不能隨意進行城市建設,都需要根據實際效果,進行合理化的設計。但是對于城區內已經存在的建筑物,并不會進行大拆大建,更多地是對它的通風能力進行合理化的改善,在現有的基礎上,怎么樣更好的把風引進來,而對于城市的新區,則需要按照新的規劃要求來進行建設。

        其實,真正等到城市風道建起來,對于老百姓來說,直觀感覺并不會像在家門口建一塊大綠地那么強烈,但城市風道對整個城市生活環境的改善,將會起到非常明顯的效果。

       
       
      [ 園林城市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園林城市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