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城市建設 » 正文

      西藏:拉薩古城改造的“有所不為”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8-21  

        走進家中的佛堂,在佛龕里宗喀巴佛像前供“圣水”,然后點燃酥油燈,這是69歲的平珍每天早上做的第一件事。

        平珍生活在拉薩八廓街,是拉薩古城最核心的區域。公元7世紀,藏王松贊干布下令修建大昭寺。大昭寺建成后引來眾多朝圣者朝拜,日久逐漸踏出環繞大昭寺的一條小徑,即是八廓街最早的來源。西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之際,記者探訪此地。

        大昭寺是拉薩的“心臟”,環繞它的八廓街轉經道猶如一條動脈,流淌著藏地民眾綿延上千年不竭的虔誠信仰。如今以這里為中心的拉薩老城區看不到如蜘蛛網般的電線,石板路面干凈锃亮,水、氣、供暖完備,身在城中心的老居民真正享受上城里人的生活,這得益于一次改造保護工程。

        2012年,考慮到八廓街市政基礎設施嚴重滯后、給排水系統不完善、供電線路老化,西藏自治區決定對古城進行改造,包括修葺轉經道、排查老化線路、配備消防設施、覆蓋數字電視和互聯網以及增加旅游配套設施等。

        如今,圍繞著大昭寺沿順時針行走、祈禱(即轉經),依然是居住在八廓街上的藏傳佛教信眾最常見的朝拜方法。但平珍年事已高,平日已不常轉經,只是在自家的佛堂內念經。而這一習慣并未在大規模的古城改造時終止。

        八廓街改造的最大難點是“有所不為”:八廓街上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就有8處,作為藏族百姓心中的“圣地”,古城的改造必須不改原有風貌、必須尊重當地的宗教習俗,這是改造的核心原則。

        “古城改造的一個原則就是堅決不插手居民家里佛堂的布置,不改變佛堂的布局,以前是怎樣擺放的,現在還是怎樣。”參與了古城改造的八廓古城管理委員會工作人員拉巴卓瑪對記者說。

        拉巴卓瑪介紹,除了不干涉居民佛堂的布置外,古城改造也不改變古建大院的布局,“原來供著什么現在還供著什么”。此外,由于供暖施工挖線路的工程較大,為避免對寺廟文物帶來破壞,供暖改造最終采用了每戶發放電采暖設備的方式。

        如今,八廓街已經由坑洼不平的小石板路更換為新的青石板路面,轉經路的中央特意鋪設了比較長的石板,方便信徒“磕長頭”;曾經銷售電視機、音箱等商鋪已整體搬遷,八廓街不再保留與宗教無關或經營并不正規的商鋪,名為“夏帽嘎布”的百年老店則依舊保留于此。

        43歲的邊巴扎西從小就住在八廓街,他對現在的八廓街最大印象是路面更平、轉經更方便了,每周他會有三四天去轉經;與他小時候相比,如今新建的帶有藏族特色的路燈讓他小學四年級的女兒每天上學更加安全;邊巴扎西的家里也進行過維修,“里邊的電線都進行過改造,現在更安全,冬天還有電暖氣,也很暖和。”

        “這是非常好的古城保護,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古城風貌。”曾參與過老城改造意見征集工作的西藏大學教授圖登克珠說。圖登克珠舉例稱,在修繕一些壁畫的時候,并不是把帶有壁畫的柱子全部換掉,而是先切去柱子上帶有壁畫的薄薄一層,然后修繕或更換柱子的主體,最后再把切開的壁畫接上,以保留壁畫最原始的樣子。

        “很多人都希望老城保護就是讓老城原封不動,其實世界上任何古城都在變化,在變化的過程中保留下了過去的文化底蘊,老城的意思就還在。”圖登克珠說。

       
       
      [ 園林城市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園林城市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