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平,一座位于潭江河畔的旅游城市。安居樂業的開平人民,時常三五小聚,或在公園,或在廣場,或在江邊,恣意地享受著閑適愜意的生活。話說回來,玉不琢不成器,與生俱來的環境資源,沒有利民惠民的施政理念引導,沒有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并重的發展觀護航,也斷然不會有現如今的開平。多年來,開平市委、市政府對民生事業給予足夠關心與支持,并矢志于持續擴大綠地覆蓋率,把開平建設成為珠三角最宜居的濱江公園城市。
日前,開平市市長余雪俊就開平市公園城市建設的相關工作,接受了記者的專訪。
記者:現已頒布實施的《開平市公園城市建設工作綱要(2015-2020年)》,為我們描繪了開平今后5年內公園城市建設的藍圖,請問綱要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出臺的?
余雪俊:近年來,生態文明建設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部署中,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特別是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綠色發展”。今年5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省委省政府作出了關于全面推進新一輪綠化廣東大行動的部署。江門提出了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和公園城市的行動。開平市委在十二屆五次全會上,也作出了“堅定不移地抓好生態文明建設,保護開平青山綠水”的工作部署。總體而言,公園城市建設是生態文明和美麗開平建設的重要舉措。開平市按照“統一規劃、統籌開發、分步實施、屬地建設、屬地管理”的原則,實施公園化戰略,努力建設生態良好、山川秀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珠三角最宜居的濱江公園城市,積極回應了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的新期待、新需求,一定能讓全市人民共享天藍水清的生態美景。
記者:開平的公園城市建設有什么特色和亮點?
余雪俊:主要有兩方面。
一是突出開平元素。充分利用開平市豐富的旅游資源,打造珠三角最宜居的濱江公園城市。比如:圍繞世界文化遺產開平碉樓與村落、僑鄉古鎮、嶺南田園風光等獨特景觀,分別設立龍山水庫、塘口碉樓(立園)、赤坎古鎮、赤水溫泉、大沙天露山(梅花谷)、大沙河水庫6條主要綠色慢行線路,全程約220公里,串聯開平市主要旅游資源點,形成結構合理、景觀豐富、獨具開平魅力的潮人徑。
二是全民參與,共建共享。建設公園城市,進一步改善宜居環境,提升幸福指數,直接關系到市民的切身利益。我們在堅持政府主導的基礎上,充分發揮社會各界的積極性,鼓勵社會各界通過捐資、認種、認建、認養、冠名等方式,踴躍參與公園城市建設,形成政府主導、全民參與、共建共享的建設格局。
記者:藍圖確實令人憧憬。那么,開平市將怎樣確保該項工作扎實開展?
余雪俊:我們將主要做好五方面工作:
一、組織保障。建立開平市公園城市建設聯席會議制度和五大行動專責小組,并分別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的領導小組,以及由分管市領導為主要負責人的工作小組,負責研究和制定開平市公園城市的規劃和行動方案,確保公園城市建設工作穩步推進。
二、制度保障。我們建立了目標考核制度。把公園城市建設納入市重要工作任務督辦范圍,并作為考核鎮(街)、各職能部門工作的重要內容。開平市委、市政府督促檢查工作領導小組定期對公園城市建設工作進行檢查,確保按進度完成目標。
三、資金保障。江門市每年撥款1000萬元以上用于公園城市建設,開平市和各鎮(街)政府也在財政預算中安排專項資金,用于該項工程建設。同時,積極引導社會資金投入,鼓勵社會各界通過各種方式,踴躍參與公園城市建設。
四、示范帶動。按照“示范引領,以點帶面”的工作思路,在全市范圍內,選取具有代表性、條件適宜的地方,建設一批公園示范點,帶動公園城市建設工作全面開展。
五、宣傳保障。充分應用各類媒體資源,大力宣傳公園城市建設理念,營造全社會人人關心、支持、參與公園城市建設的良好氛圍,共同推動公園城市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