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城市建設 » 正文

      “海綿城市”能否不再讓三亞拉響干旱警報?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9-01  

        核心提示:從一個小南海漁村發展成為濱海國際旅游城市的這些年,三亞在飛速發展中收獲了城市建設的喜悅,但也留下了不少缺憾和無奈,在外部壓力和自我審視下,三亞開始以“雙城(海綿城市建設、綜合管廊建設)”、“雙修(生態修復、城市修補)”的方式著手完善和修復之前因為片面追求發展速度而被忽略的城市功能,試圖通過持續的努力讓這座海濱城市自由呼吸,自然生長。

        由于三亞是中國唯一一座“雙城雙修”試點城市,沒有任何成熟的經驗和模式可以借鑒,因此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這是一場摸著石頭過河的革命性實驗,如果試驗成功,將可以為國內探索治理城市病提供一個可以學習的范例。

        如果不是6月20日伴著端午節而來的一場臺風,估計到現在三亞市水務局副局長張秀標的眉頭也無法舒展開來。今年1-5月份,往年平均年降雨量達1000毫米的三亞,竟然只下了16.3毫米的雨。為此,三亞不得不在6月5日啟動了城市供水三級應急響應。

        “你想,如果客人興沖沖第入住我們三亞的酒店,卻面臨著無水可用的窘境,那他下次還會再來嗎?”張秀標說,上半年的極端干旱天氣給三亞的警示是,建設“海綿城市”不僅有必要,而且非常有必要。

        極端干旱“烤驗”三亞

        眾所周知,三亞擁有著名的亞龍灣、大東海等海濱景區,是我國重要的海濱城市,不僅擁有聞名遐邇的亞龍灣、三亞灣、海棠灣“三灣”,同時在三亞市區,人們還擁有自己的“母親河”——三亞河。但就是這樣一座看似水系非常豐富、根本不太可能缺水的城市也會面臨供水緊張的局面。

        今年上半年,一場四十年不遇的極端干旱天氣給海南尤其是三亞帶來了嚴重影響。

        根據三亞市有關部門6月10日的發布的消息,今年1-5月,三亞降雨量相對常年減少92.7%。受干旱影響,三亞全市2萬多人出現飲水困難,農作物受災面積2.1萬多畝,林業干旱面積5.3萬多畝,林木瀕死面積4萬多畝,經濟損失1.3億多元。另外,三亞全市水庫蓄水量17044萬立方米,占正常庫容29.4%,有效蓄水量10519萬立方米,蓄水量相比去年同期減少6456萬立方米,比多年同期減少6369萬立方米,城市供水嚴峻。為此,三亞出臺了《三亞市2015年春旱城市供水應急預案》,并在6月5日啟動三級應急響應。呼吁廣大市民主動節約用水,共同應對供水緊張。

        “當時壓縮的的主要是城區綠化用水,將城區綠化用水從原來的一天兩次(澆灌)改為兩天一次(澆灌)。”張秀標說,值得慶幸的是,端午節后,三亞出現了較為明顯的降雨,這才稍稍緩解了三亞的旱情。

        氣象專家告訴記者,其實作為濱海城市的三亞,雨季旱季分明、降水時空分布不均勻,時常出現雨澇、干旱輪番上演的困境。而住建部將三亞列為“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可謂十分恰當。

       
       
      [ 園林城市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園林城市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