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何時開始,每到夏季,“歡迎到某某城市來看海”便成了一句在網絡上廣為流傳的自嘲話語。無論是人潮擁擠、實力雄厚的一線城市北上廣深,還是發展勢頭正猛的武漢、南京、杭州等“準一線”大都市,每當暴雨來襲之時,中國從南到北的各大城市總是不可避免的陷入一片汪洋之中。身為市民,除了在經受暴雨的洗禮過后對著自家門前的道路望洋興嘆,也忍不住會生出這樣的疑問,我們的城市建設到底怎么了?為什么一個偌大的城市,居然會在一場暴雨面前敗下陣來?究其根源,還是我們的城市在發展中生了病。
近十幾年來,我國的城市建設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快速推進,隨之而來的就是各種因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不到位而引發的“城市病”,從城市中隨處可見的馬路拉鏈,到下雨看海,環境污染,高峰擁堵......本該活力滿滿的城市正在被這些隱疾折磨的缺乏了繼續發展的推動力。面對愈演愈烈的“城市病”的侵襲,國家在反思傳統城市建設模式的基礎上,提出了建設海綿城市和地下綜合管廊等重大指導政策,并先后確立了推行的試點城市,在解決“城市看海”和“馬路拉鏈”問題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依靠城市的“海綿體”河、湖、池塘等水系,以及綠地、花園、可滲透路面等城市配套設施。可以引導雨水下滲,并在滲漏過程中得到滯蓄和凈化、在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這樣最后經由城市管網排出的雨水徑流就會有所減少,從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統的標準,緩減城市內澇的壓力。
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是指在城市地下用于集中敷設電力、通信、廣電、給排水、熱力、燃氣等市政管線的公共隧道。而給排水管線的鋪設是其中的重要一環。
因此,筆者認為,在推進海綿城市和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的過程中,需要將兩者綜合考慮、統一規劃,統一管理,避免規劃、建設部門各自為政的局面出現。需要通過改革創新,打破體制性障礙,建立統一領導、分工明確、各司其職的部門協作機制,這樣才能有效的推進城市建設,避免在修復“城市病”的過程中,為城市增添新的負擔。
無論是“海綿城市”還是“地下綜合管廊”的建設,都是在完善和修復城市過去被有意或無意忽略的正常功能,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讓城市變得更加舒適宜居。由于過往的高速發展,我們在城市建設方面欠下了許多債,此次全國范圍內興起的海綿城市和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熱潮,正是我們彌補過去城市建設漏洞的好時機。但是在興建熱潮中,也必須結合各地實際,切忌為了追求政績盲目跟風建設,需要結合城市自身水文、地質條件,環境狀況,城市建設情況等作出綜合判斷,制定統一規劃;之后再因地制宜,綜合運用多種工程和生態環保技術手段,修復城市生態,使城市徹底告別“看海”局面。
日前,海南三亞經國家批準,成為了全國首個開展雙城(海綿城市和綜合管廊建設城市)雙修(城市修補生態修復)建設的城市,這項“摸著石頭過河”的城市革命無疑為正在和準備建設海綿城市及地下綜合管廊的城市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建設海綿城市和地下綜合管廊不是城市外在的形象工程,而是走向品質的營造修補、是走向綜合的系統梳理。意味著我們已經告別了之前只重“面子”的城市建設思路,開始真正關注城市建設的內涵和核心,其最終目標是打造出舒適、便捷、宜居、生態、環境友好的新型城市空間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