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城市建設 » 正文

      把脈中國“全球城市區域” 制度設計跟不上現實發展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9-11  

        “全球城市區域”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是,在整體上升的情況下,核心城市“首位度”不一定特別高。

        日前,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推動會議召開,就貫徹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明確要求、作出安排部署。京津冀和長三角、珠三角一樣,都已經具備了全球城市區域的特征,但在區域層面上,京津冀的層級性相對還不夠豐富,作為全球城市區域,其成熟度還不夠高。那么全球城市區域發展的機制是什么?我國全球城市區域在發展中面臨著怎樣的挑戰?未來的發展趨勢又是怎樣的?記者就這些問題采訪了相關專家。

        “全球城市區域”的形成機制

        近年來,“全球城市區域”成為國內外學者廣泛關注的研究熱點之一。最早提出這一概念的是西方學者Allen Scott。Allen Scott認為,全球城市區域是在全球化高度發展的前提下,以經濟聯系為基礎,由全球城市及其腹地內經濟實力較為雄厚的二級大中城市擴展聯合而成的一種獨特的空間現象。

        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屠啟宇研究員告訴記者,由于規模效益遞增機制,全球城市也在不斷地膨脹,不斷地集聚更多的功能,而全球城市經濟的核心活動,往往超出了其行政邊界。因此,在這個意義上,全球城市本身并不是完整的系統,得將其功能性邊界范圍內,即所謂“功能性輻射范圍內”的核心功能都算進去。

        眾所周知,城市向外擴張會不斷地帶來城鎮化,在美國波士頓地區、華盛頓地區,城市在不斷地向外擴張,以至于兩個城市或者幾個城市都變得互相聯系起來,變成一種大型的城市帶。

        不過,這只是全球城市區域的三種主要形成機制中的一種。墨爾本大學城市規劃系主任韓筍生教授,在中國社科院主辦的一個學術論壇上對記者表示,全球城市區域的形成機制還有其他兩種主要的方式。一種類型是,完全從頭開始的合作;一種類型是,從上至下的頂層設計。

        “完全從頭開始的合作,也就是說一些本地的城市,決定互相聯合,形成各種各樣的協會,通過體制的改革,或者是通過經濟的整合,就會形成一種大的城市群。”韓筍生說,“這種大城市群和其他城市群進行競爭,以便獲得它們的相關一些城市區域之內的優勢,比如中國的長江三角洲,荷蘭的部分城市區。”

        韓筍生還表示,從上至下的頂層設計,是從一個傳統的規劃的角度來做的,也就是說,直接讓地方的層面給其一些相應的行政法令,或者是政策,讓其來主動形成一些整合的集群。比如哈爾濱、長春,或者是中原地區,等等,這都是這種類型的頂層設計的結果。

        如果總結一下這些大城市區域的發展情況,第一種類型可以叫“長出來的”,第二種類型可以叫“做出來的”,而另外一種可以叫“叫出來的”。

        長三角給中國“全球城市區域”做榜樣

        當前在我國,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都已經具備了全球城市區域的特征,而成渝、中三角等地區也被認為是潛在的全球城市區域。

        “以上海為核心的長三角和以廣深港為核心的珠三角,相對來說是更為成熟的全球城市區域形態。不妨觀察一下長三角和珠三角,可以說兩者都是一組城市在發力,而不僅僅是一個城市。這樣,總體上,它的成熟度就很明顯。”屠啟宇對記者說,“目前,蘇州正朝超大城市的方向在發展,無錫、常州和南京,寧波和杭州,它們的經濟體量都很大,而且上升勢頭很猛。實際上有一批長三角和珠三角的二線城市都在向一線城市沖擊,無論是在功能方面還是在消費水平方面。”

       
       
      [ 園林城市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園林城市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