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城市建設 » 正文

      他山之石:巴黎都市的“微城市”理念與實踐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9-18  

        隨著《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的發布,我國“新型城鎮化”提高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目前,我國城市化率大約在51%左右,未來20年,城市化率將達到70%,新增城市人口約3.5億人。這是未來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巨大機遇,也是巨大挑戰。中國城鎮化面臨的最大問題是資源制約,如何以最小的土地、水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人口承載力,已成為中國城鎮化無法回避的問題。

        究竟能有什么模式可以引領“新城鎮化”,建設符合中國人生活的城市片段?“微城市”的概念是或許是將來中國城市的發展方向。

        “微城市”的概念基本具備了現代城市的全部功能,它具有中密度,高舒適的特征,強調適度密集,節約土地的同時,他體現一種緊湊而高效的城市形態。

        功能上,“微城市”是把商業辦公、星級酒店、文化產業、電子商務、高端居住、醫療、教育、城市廣場、自然景觀等集于一體的生態之城。“自然、便利、集約、可持續、文化、科技”的理念融入其中,它是一個微縮而完善的微型城市新陳代謝系統。它區別于傳統城市綜合體開發的本質所在是它突出了核心產業引導和就業優先思維。

        “微城市”是能讓人隨時、長時間接觸自然的“綠色都市”,“微城市”內,延展了“陽光、空氣、水流、綠樹”等自然素材進行空間設計,景觀成替代建筑的首要元素;它有多元的人文和自然特征,人們坐落于其內既能享受清新的自然景觀,又能在15分鐘步行生活圈內享受到社區生活的安逸,不用打車出行一并實現居住、工作、購物、休閑等,同時在電子通訊網絡上保持與世界的聯絡,這是綠色生活的體驗,同時也能有效緩解城市交通擁堵。這種形式是人類在新世紀的人居夢想。

        同樣,“微城市”的概念也蘊含著文化的涵義,它與城市的歷史、文化、民族等一系列主題密切相關,文化里包涵建筑元素、休閑元素、生活元素。這些主題賦予城市的空間片段更豐富的意義,使之成為市民喜愛的精神家園。

        而秉承著“微城市”概念的核心思想,我們禾澤都林設計機構在10年前設計的浙江嘉興“巴黎都市”作品中,就初步體現了微城市理念的三大核心元素:“自然、功能、文化”,是微城市理念與社區規劃相結合的成功實踐。

        整個巴黎都市的規劃以靈活的商業街區模式、豐富的住區文化內涵、多元的物業形態呈現出“理想住區”的生活范本。由“精品住宅”到“綜合居住大盤”,引領嘉興進行了全新的住宅品質升級。

        通過對“開放式社區”和“復合型社區”的打造,巴黎都市尋求整個城市生活方式和形態的改變。在社區里,有更多的建筑、住宅、商店和服務設施集中在一起,鼓勵步行,大多數日常需求都在離家或者工作地點5~10分鐘的步行環境內完成。巴黎親子街、巴黎生活街、巴黎風情街和老佛爺購物中心,為市民提供最貼近生活的購物、休閑、娛樂、餐飲等服務,實驗小學、幼兒園、醫院、廣場和綠地,更加拓展了現代城市生活的全部功能。

        巴黎都市格網式相互連通的街道、適度的人車分流體系使安全的步行生活成為可能。高質量的步行網絡以及公共空間使得步行更舒適,愉快、有趣。

        巴黎都市不僅僅是構造現代、時尚的先進生活,更以“綠色自然”為主題,創造出浪漫的“綠色都市”,功能各異的花園如眾星拱月,樹大、綠多、花叢、起伏的景觀讓家生長在公園里。南北中央景觀大道與穿越東西的塞納河休閑帶,形成小區公共空間的主骨架,融入了巴黎的浪漫休閑文化。

        同時高質量的建筑和城市設計,使建筑相融于風景,開放、渾然一體的空間,皆是自然氣息和人文韻律。在社區內特別設置一些公共建筑和公共場所。通過人性化建筑結構和優雅的周邊環境給人特別的精神享受。

        巴黎都市是一座濃縮的微城市,“中密度,高舒適”,豐富的生活設施、適宜步行的鄰里環境、格網式相互連通的街道、高質量的步行網絡以及公共空間,都制造出人與人之間穩定、近密的距離感。工作、社交、購物、休閑、文化、娛樂、生活的享受不再分散于城市各地,新的富有生機的生活方式,實現了人們最初的都市夢想。

       
       
      [ 園林城市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園林城市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