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國內20%城市建成區能就地消納70%降水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陸克華在今天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表示,作為城市發展理念和建設方式轉型的重要標志,我國海綿城市建設“時間表”已經明確且“只能往前,不可能往后”。目前全國已有130多個城市制定了海綿城市建設方案。
陸克華表示,根據國務院常務會議有關部署,確定的目標核心是通過海綿城市建設,使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圍繞這一目標確定的時間表是到2020年,20%的城市建成區達到這個要求。如果一個城市建成區有100平方公里的話,至少有20平方公里在2020年要達到這個要求。到2030年,80%的城市建成區要達到這個要求。
陸克華說,我國正處在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城市建設取得顯著成就,同時也存在開發強度高、硬質鋪裝多等問題。特別是建筑屋面、道路、地面等設施建設導致下墊面過度硬化,改變了城市原有自然生態本底和水文特征,70%以上的降雨形成徑流被排放,城市“大雨必澇、雨后即旱”,帶來水生態惡化、水資源緊缺、水環境污染、水安全缺乏保障等問題,嚴重影響群眾生產生活和城市有序運行。
近年來,我國城市內澇多發。陸克華說,單純靠地下管網把雨水排走的方式來解決內澇,是不可持續的。而海綿城市實質上正是合理控制降在城市下墊面上的雨水徑流,使雨水就地消納和吸收利用。
海綿城市如何實現?陸克華說,實際就是6個字。第一是“滲”。由于我們城市下墊面過硬,到處都是水泥,改變了原有自然生態本底和水文特征,因此,要加強自然的滲透,通過土壤來滲透雨水。第二是“蓄”,就是把雨水留下來,要尊重自然的地形地貌,使降雨得到自然散落,原來到湖里的還去湖里,原來到溝渠里的還去溝渠。第三是“滯”,主要作用是延緩短時間內形成的雨水徑流量。城市內短歷時強降雨,對下墊面產生沖擊,形成快速徑流,積水攢起來就導致內澇。第四是“凈”,通過土壤的滲透,通過植被、綠地系統、水體等,都能對水質產生凈化作用。第五是“用”,盡可能利用天上給我們降下來的雨,不管是豐水地區還是缺水地區,都應該加強雨水資源的利用。通過滲透涵養,通過蓄把水留在原地,再通過凈化把水用在原地。第六是“排”,有些城市就是因為降雨多了,滲透也滲透不了,用也用不了那么多,所以才導致的內澇。這就必須要采取人工措施,把它排掉。
陸克華介紹,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在總結國內外經驗的基礎上,出臺了《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舉辦了全國海綿城市建設培訓班。今年,財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水利部選擇16個城市開展了試點。據統計,全國有130多個城市制定了海綿城市建設方案,江蘇、安徽、遼寧等省還印發了指導意見,要求在全省范圍內全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