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城市建設 » 正文

      重慶智慧城市建設亟待“合零為整”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10-22  

        智慧城市,即以云計算、大數據的應用為基礎,通過對城市各個系統進行數據采集、互聯互通、優化選擇等智能化改造,將海量、無序的數據,轉化為具有更強辨析決策能力、洞察發現能力和流程優化能力的信息資源,讓城市發展更科學、管理更高效、社會更和諧、生活更美好,還能讓城市更“聰明”。

        通俗地說,就是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改善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2013年初,住建部公布首批智慧城市試點名單,我市南岸區和兩江新區順利入圍。同年8月,永川、江北入圍住建部第二批智慧城市試點。今年上半年,住建部公布國家智慧城市第三批試點名單,渝中區也被列入其中。至此,我市已有5個國家智慧城市試點。

        家住南岸的譚大爺最近身體有些不舒服,讓兒子在網上掛號,本來以為這樣省時省力,但沒想到先后在3家醫院看病的他,每換一家醫院就得再做一遍檢查,既花錢又遭罪。“醫院的信息就不能共享嗎?”他十分不解。

        信息技術推廣普及,讓人們的生活越來越便利,但總體而言,這種便利還是點對點、單對單的,一旦涉及多個主體,問題便浮出水面。

        譚大爺的經歷折射出老百姓對打造“智慧城市”的困惑。

        然而,未來的城市需要什么樣的智慧、又如何實現真正的智慧?這絕不是簡單的“互聯網+”就能解決的!

        現狀:

        碎片化服務個人體驗多組織整合少

        市民張碧明認為自己每天都在暢享“智慧”生活:出門前,通過手機地圖軟件查看出行路況,選擇最佳出行路線;購物時,付款不需要再掏現金或者刷卡,手機掃碼就能完成支付;回到家,也不用拿鑰匙,掃個指紋或者輸個密碼就能開門。

        “這的確是智慧城市建設的成績,但這些碎片化的服務絕非智慧城市的全部內涵。”南岸區建委質監站站長梁小平說,智慧城市是在物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支撐下,形成的一種城市信息化高級形態,是對現有城市的改造與升級,因此更高層面的社會組織形式才是其核心所在。真正的智慧城市至少應包括五方面的內容:一是智能交通;二是帶動相關產業升級;三是建設配套的信息基礎設施;四是智能化的城市管理與服務;五是智能城市的運用使城市人的素質得到提高。

        看來,我們在智慧城市的認識和建設上,僅僅是剛剛起步。

        但從2013年開始建設以來,我市幾個智慧城市試點區(開發區)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例如,南岸突出商圈的基礎設施建設,已在南坪商圈安裝戶外智能終端123臺,實現核心區域免費WiFi全覆蓋,引導3000多家商戶入駐平臺實現信息化提升。

        江北則在智慧政務上發力,借助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實現了權力事項集中進駐、網上服務集中提供、信息資源集中共享,構筑了全天候在線的網上“政務超市”。

        兩江新區根據自身開發區的特點,智慧城市建設更側重于為經濟產業服務,通過打造云公共信息平臺,實現上下游的信息互通、資源共享,讓企業更加精準、有效地尋找到商機。

        而永川則與騰訊簽約,將通過微信、QQ、騰訊新聞、APP等產品,把永川的城市生活搬到網上,打造信息化先進區。

        但記者走訪發現,目前智慧城市建設所能呈現出來的,依然是碎片式的個人體驗,不外乎是網上訂票、訂餐、獲取打折信息等內容,而交通組織、社區管理、公共管理等無一例外是“建設中”、“剛起步”或“無明顯效果”。

       
       
      [ 園林城市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園林城市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