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城市建設 » 正文

      黃石探路海綿城市 破解內澇實現優水不憂水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10-22  

        4月初,中央財政部公布了首批16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名單,黃石以微弱差距惜敗武漢。

        建設海綿城市,具有帶動一片、輻射四方、影響全局的作用。黃石在建設海綿城市方面鍥而不舍,積極探索出了一些可借鑒的示范案例和寶貴的實踐經驗。

        10月16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從2015年起,全國各城市新區、各類園區、成片開發區要全面落實海綿城市建設要求。老城區要結合城鎮棚戶區和城鄉危房改造、老舊小區有機更新等,以解決城市內澇、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體治理為突破口,推進區域整體治理,逐步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

        黃石,優于水,但也憂于水:城市水安全的老問題仍有待解決,水生態損害、水環境污染等新問題越來越突出。如何把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承載能力作為城市建設與發展的剛性約束,然后進一步變成優勢,真正實現優于水而不憂于水?

        襟江帶湖、山川交錯的黃石,探索的腳步從未停歇。

        如今,黃石正再度組織申報明年的第二批國家“海綿城市”試點。

        為何探索?

        讓城市只“優水”不“憂水”

        所謂海綿城市,其學術術語就是“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從而讓水在城市中的遷移活動更加“自然”。

        這樣的構想,讓人怦然心動。

        城市中,硬化路面過多,逢大雨便可“看海”。海綿城市即通過植草溝、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透水路面等“綠色”措施蓄水、排水和凈水,讓城市下雨時吸水,干旱時放水,靈活地適應環境變化,應對自然災害。同時,有效緩解城市內澇,節約水資源,保護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實際上,是將人類侵占自然界的地盤退出來,使城市中的水循環恢復成自然狀態。

        黃石水資源豐富,但一直以來是“優于水也憂于水”。

        記者從水務部門了解到,黃石(黃石港站)長江高水位時期多在每年的7至8月,而6至7月中旬正值江淮梅雨,黃石又處在西南低渦影響形成的暴雨中心帶。因此,長江上下游洪水和市境暴雨山洪常發生遭遇,其幾率約為64,黃石防洪面臨上壓下頂、外洪內澇、腹背受擊、極其嚴峻的局勢。

        在水源地保護區內,存在污水泵站、碼頭和泊位、長江大橋,嚴重威脅飲水安全,且城市應急備用水源地離城區很遠。

        年年治理年年“看海”,治水模式亟待轉型升級。

        而建設海綿城市,可為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良好契機,讓黃石以后只“優水”而不用再“憂水”。

       
       
      [ 園林城市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園林城市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