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13日、14日,濟南市規劃局就《濟南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舉行了專家和公眾咨詢論證會,而這也牽動了不少老濟南市民的心。在很多老濟南的印象中,曾經的泉城濟南,有著許多獨特的記憶,然而隨著這些年來城市的不斷擴張,越來越多的記憶已經逐漸的消失在高樓林立的水泥森林中。如果梳理老濟南城區規劃,或許我們會發現,從最初的單核發展到后來的雙核并進,時代曾經給老濟南的城區,留下了太多的印記。 B1-B2版撰文/記者李解攝影/記者王曉峰
從雙子城到母子城的巨變
按照最新編制的《濟南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最初成果,濟南新劃定的歷史城區四至范圍為北沿膠濟鐵路,東至歷山路,西至緯十二路,南至經十路,面積共計16.03平方公里。其中,在16.03平方公里的歷史城區范圍內,古城區和商埠區將作為核心區進行重點保護。
與傳統的老城區相比,這份規劃把濟南的老城區向南擴到經十路,同時把濟南老城區和商埠區劃入了整個保護規則中來。而這也是濟南老城區的又一次新的變遷。
如果從歷史長河中梳理打撈老濟南的城市變遷,我們或許會驚訝的發現,濟南的老城區經歷過多次的變化,從最初的歷下古城、秦漢歷城縣城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雙子城、唐宋時期的齊州州城母子城,再到明清時期的濟南府城,濟南的老城區在歷史長河中不斷的變化遷徙。而每一次的變化和遷徙,都讓濟南的老城區得到了不斷的發展和壯大。
據史料記載,在秦統一六國之后,秦始皇置36郡,而現在的濟南市區實際上隸屬于濟北郡,稱“歷下邑”,而在兩漢時期,濟北郡改為濟南郡,其郡縣治所設于東平陵(即今章丘市平陵城),一直到了西晉永嘉末年(公元313年)前,濟南郡才由東平陵遷至歷城,歷城開始成為濟南州治所在。“在這一時期的濟南,是以農業活動為主的政治、軍事中心,古城城市空間主要由官署、寺廟及居住區組成。”金文妍,山東建筑大學建筑學專業講師,向我們講述濟南老城區的演變。
在金文妍看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濟南,是濟南古城的一次發展,“當時古濟南在歷水以東,修筑東城,與秦漢歷城縣城隔河相望。為順應歷水走向,并受東南山水沖溝的限制,東城為一長方形,與舊城形成雙子城的格局。”雙子城的出現,也逐漸的顯露出了老濟南的雛形。
及至唐宋年間,濟南城區出現了一次改造:“唐元和十五年改筑的齊州城,城內保留了秦漢歷城縣城,稱為‘子城’,城市形態也由原來的‘雙子城’演變成‘母子城’。”而在金文妍看來,母子城的出現,實際上加強了當時濟南的政治地位和軍事地位。深刻影響了城區布局:“因為當時濟南不但是一座城,同時還相當于一個省會城市,因此有兩套政府機構,其城市的布局發展也因此會不斷的擴張。”
老城布局媲美長安洛陽
說起城市建設規劃,或許很多人認為這是一門起源于歐美發達國家的學問,但是事實上,早在春秋時期,中國的古人就已經意識到了城市建筑布局和選址的重要性,在《管子·乘馬》中,管子曾就因地制宜的城市選址和規劃思想有過精妙的論述:“凡立國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規矩,道路不必中準繩。”
而在中國古建筑布局中,風水也一直是人們追求的一個主要原因。
那么作為古城區的濟南,在風水和城市選址上,又有哪些獨特的地方呢?對此金文妍曾經把濟南明代的地理圖,和唐時的長安、洛陽進行過對比:“唐朝時期的洛陽,北有洛水,南有伊闕,伊闕其實就是現在的龍門,有香山和龍門山依托。”而唐朝時的長安,北有禁苑和龍首原(靠近渭河),南依終南山子午谷。
“相對于這兩個城市的選址,其實我們會發現,老濟南城的擇址也跟二者是非常相似的,濟南的南部有千佛山和南部山區的群山,北部則有鵲、華二山和大清河(后被黃河所取代),也形成了一個北水南山的形式。”金文妍表示,這種擇址建城的方式實際上是有著其科學的一面:“首先,一座城市如果想發展,肯定離不開水,尤其是農業社會,不管是生活需要還是農業灌溉,因此古人在選擇建城的時候,都會盡量的靠近水源。其次是山,由于要抵抗異族的侵略,因此城市大多是依山而建,所以說依山傍水是古人擇城而建的一個很重要的標準。從這個角度來看,濟南老城區的選擇,是非常科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