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城市建設 » 正文

      合肥擬在全市打造三個“海綿城市”示范區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11-04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正式為海綿城市建設制定了路線圖。其實從去年開始,合肥市就逐步啟動了海綿城市的建設。10月27日,記者從合肥市城鄉建委獲悉,今后合肥市在打造海綿城市的過程中,有望放出不少“大招”。

        “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在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的《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勾畫的未來城市圖景。建海綿城市就要有“海綿體”。城市的“海綿體”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綠地、花園、可滲透路面這樣的城市配套設施。雨水通過這些“海綿體”下滲、滯蓄、凈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徑流通過管網、泵站外排,從而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統的標準,緩減城市內澇的壓力。

        今年8月,安徽省住建廳出臺了《關于開展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其中提出,到2017年,合肥等“海綿城市”先行先試建設取得成效,城市內澇積水點基本得到解決,城市建成區年徑流控制率達70%以上。

        合肥市城鄉建委城建處相關負責人介紹,為加快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合肥市將由市規劃局牽頭,開展相關規劃的修編和專項規劃的編制工作,明確全市低影響開發的策略、原則、目標要求,確定開發住宅小區、市政道路、綠地等工程低影響開發設施的空間布局及規模指標。

        除了出臺海綿城市建設實施意見及技術導則,合肥市還計劃選擇一批市政道路、開發小區,作為海綿城市低影響開發試點,實施下凹式綠地、植草溝、透水式鋪裝、綠色屋頂等工程措施,積累建設經驗。

        該處相關負責人認為,合肥市可借鑒北京市的做法,調整規劃導則,對新建住宅小區的低影響開發工程措施明確指標要求,在土地出讓時嚴格規劃設計條件,并在“一書兩證”、規劃核實驗收等管控環節予以落實,確保海綿城市各項規劃指標落到實處。

        全市層面地下調蓄池將常見

        今后,合肥市對于面積超過一定規模的街頭游園,可適當建設地下雨水調蓄池,實現雨水綜合利用,提升綠地滲水、蓄水功能。目前,老城區逍遙津及杏花調蓄池主體工程已經完成,董鋪水庫調蓄池已完成施工招標,經開區、包河區等調蓄池項目正在積極推進前期工作。根據合肥市初期雨水規劃,金寨路調蓄池、清三沖調蓄管等項目也要盡快啟動。

        合肥市將重點打造的三個示范區試點為:新站區少荃湖片區、高新區大蜀山片區及肥西縣產城融合示范區。作為合肥市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區,積極開展低影響開發技術試點,總結成功經驗,逐步在全市推廣。

        建設海綿城市,合肥具體要怎么做?

        可以讓屋頂綠起來,在滯留雨水的同時起到節能減排、緩解熱島效應的功效;有條件的小區綠地應“沉下去”,讓雨水進入下沉式綠地進行調蓄、下滲與凈化,而不是直接通過下水道排放;可將小區的景觀水體作為調蓄、凈化與利用雨水的綜合設施。

        道路是徑流雨水及其污染物產生的主要場所之一,對城市道路徑流雨水的控制尤為重要。人行道可采用透水鋪裝,道路綠化帶可下沉,若綠化帶空間不足,還可將路面雨水引入周邊公共綠地進行消納。

       
       
      [ 園林城市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園林城市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