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亞海綿城市建設為例
■編者按
近日,海南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三亞專題研討會在三亞召開。會議以“‘雙修’、‘雙城’與生態文明建設”為主題,與會嘉賓就海綿城市建設、城市發展路徑以及生態環境保護等內容建言獻策,為“雙修”、“雙城”以及三亞城市的建設發展注入了新的理論動力。對此,本報將分兩次刊發兩篇精彩的研究文章。本期先刊發由北京土人海綿城市建設分院院長王欣研究的文章,下期將刊發三亞學院副院長、教授沈關寶的研究文章。望讀者能從中更加深入地了解海綿城市建設內涵以及與城市發展轉型之間的關系。
王欣,工程師,俄羅斯圣彼得堡建筑大學城市規劃專業博士,研究方向為城市發展研究、城市規劃、旅游策劃、產業規劃,曾任職于俄羅斯圣彼得堡波羅的海明珠公司、芬蘭STOKMAH地產公司、圣彼得堡HUU規劃設計研究院,現任職于北京土人城市規劃設計有限公司,任海綿城市建設分院院長。曾參與波羅的海明珠項目規劃設計、涅瓦大街南端商業定位與發展策劃、蘭州西固休閑商務核心區概念規劃、海南屯昌城市設計、海南省海口市石山鎮發展建設總體策劃、海南省三亞市六盤村美麗鄉村建設規劃等幾十個項目。在國內外發表論文多篇。
中國古代城市建設的思想主要體現為遵循禮制形式、“相法天地”堪輿風水、因地制宜尊重自然。從西周時期起奠定的禮制城市建設理念,成為此后古代都城建設的基本思想,主要特點包括:中軸線對稱、方格式路網、宮城居中,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等。其目的在于鞏固皇權,便于管制。典型城市如唐長安城、宋汴梁(開封),元明清時期北京城。
近代中國戰亂頻頻,城市建設受到極大破壞,隨著帝國主義和資本主義的侵入,中國城市逐漸進入工業化階段,城市發展表現出區域上的不平衡。
建國后,初期城市建設主要是整治城市環境,改善人居條件,之后歷經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動蕩,中國城市建設發展滯后。
改革開放后,城市建設全面恢復,90年代后,經濟建設成為社會發展核心,工業快速發展,人口、產業形成集聚現象,以經濟增長為導向的城市發展導致城市空間擴張史無前例,近10余年來全國城市的平均人口密度急劇下降(張京祥,趙丹,陳浩,2013)。這一時期城市建設思想是增長主義,強調展示性、紀念性,城市景觀唯形式美而設計(俞孔堅,吉慶萍,2000),追求氣派、攀比。具體反映在:無論什么性質的城市,都修建紀念性和展示性的“景觀大道”,超尺度、重展示而非使用的城市廣場;河道硬化、渠化、大修防洪堤、高壩蓄水,各地爭相修建第一高樓,欣賞人工的形式化景觀,而非自然的、豐產的景觀等等(俞孔堅,2003)。在急速城市化過程中,造成了大量的土地浪費、環境問題,同時形成現在中國“千城一面”的現象。
當今中國正處于快速城鎮化時期,長期的增長主義發展方式造成經濟、生態、社會等發展目標的失衡,城市建設問題也日益突出,城市盲目擴張,“攤大餅”發展隨處可見,導致環境污染、水資源短缺、城市暴雨洪澇加重、空氣污染、交通擁堵、居住空間極化、新城市貧困、城市新區淪為鬼城、空城、城市文脈斷裂等等。如何調整城市建設方式,使經濟增長、生態保護、社會發展、文化傳承等因素達到相對平衡,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是當下中國城市建設亟待解決的問題。轉變以經濟增長為主導的城市發展思想,是解決當前困境的前提和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