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風留條道、給水留條路、給人們留下休憩空間……記者11月2日從廣州市國土資源和規劃委員會獲悉,廣州都會區生態廊道規劃已經完成,共規劃了“三縱四橫”近300公里區域生態廊道,以及組團生態廊道500多公里,城市綠道800多公里。通過初步評估,都會區生態廊道規劃建設實施后,可有效緩解城市熱島效應,明顯改善水質,大幅度提升空氣質量,讓都會區600萬人口受益。
規劃 構建三級生態廊道
隨著城市建設的加快,都會區出現河涌污染、大氣污染、城市熱島、生境破碎化等生態環境問題,市民對環境問題日益關注。另一方面,市民對于休閑游憩、文化娛樂、體育運動等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而要從源頭上解決這些問題,生態廊道的規劃至關重要。
實際上,從1984年廣州的總體規劃第一次提出了“生態隔離”的概念,到2009年戰略規劃中明確提出“區域-組團-單元”三級生態廊道體系,廣州市生態廊道規劃研究在逐漸清晰和深入,但研究范圍相對寬泛,規劃思路較為宏觀,概念上較為模糊,對指導下一層次的規劃編制與實施建設作用不足。
最新完成廣州都會區生態廊道規劃,重點對都會區的生態廊道體系做了進一步梳理和深化,延續廣州戰略規劃生態廊道三級體系,維護區域生態安全,實現城市組團發展,將都會區生態廊道分為“區域生態廊道-組團生態廊道-城市綠道”,其中區域生態廊道總長近300公里,包括:
南北向區域生態廊道3條,分別為珠江西航道-洪奇瀝水道生態廊道、火龍鳳-南沙港快速生態廊道、東二環-獅子洋生態廊道;
東西向區域生態廊道4條,分別為北二環-開發區東部生態廊道、珠江前后航道生態廊道、金山大道-蓮花山生態廊道、沙灣水道-海鷗島生態廊道。
此外,組團生態廊道總長500多公里,城市綠道總長800多公里。
風廊 改善熱島效應 驅散灰霾
生態廊道究竟有什么用呢?據悉,生態廊道同時具備生態隔離防護、過濾污染物、調節小氣候、景觀游憩、防洪調蓄、維持生物多樣性等功能。都會區是廣州人口和建設最為密集的區域,也是最需要進行生態疏解、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環境品質的重點區域。一方面,本次規劃以山水為骨架,依托都會區231條大小河涌,構筑聯接北部山體生態斑塊、中心綠心、南部農業生態斑塊的生態廊道體系,將較好地解決都會區城市建設面臨的一系列問題,提升人居環境水平。通過初步評估,都會區生態廊道規劃建設實施后,可以有效緩解城市熱島效應,明顯改善水質,大幅度提升空氣質量,讓都會區600萬人口得以受益。
就拿現在人們非常關注的灰霾問題來說,不少環境專家都表示,如果城市規劃中能留出一條“風道”,對驅散灰霾將很有幫助。中山大學環境工程學院教授范紹佳就表示,廣州的主導風向較明顯,由于有珠江主航道的南北走向因素,廣州的主導風向常常夏季為東南風,秋冬則常刮東北風。對于廣州目前建成區的規劃現狀,范紹佳認為有部分規劃還是擁有“風道”功能的,如廣州大道和新南北中軸線,就留出了南北風道。范紹佳也同時建議如南沙新區等尚待開發的城區,新城區建設就一定要考慮預留“風道”這個問題,“比如說南沙新區的建設,不要在江邊密密麻麻地修建很多高樓大廈,這樣會擋住江風。”
本次規劃充分利用生態廊道的建設,構建東南-西北向城市風廊,導風入城,有效降低城市熱島效應,改善微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