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安和閘北“撤二建一”,對上海的區域協調發展有何利好?二孩政策放開了,上海的配套條件跟得上嗎?生態用地的“只增不減”與工業用地的“只減不增”,進展如何?11日舉行的以“協調發展”為主題的市政府新聞通氣會都給出了初步答案。
繼續統籌城鄉協調發展
上海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國平表示,閘北區、靜安區的“撤二建一”有利于優化城市功能布局,在更大范圍內統籌資源配置,推動蘇州河以南地區的優質資源向北輻射。另外,原閘北區已在推進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因此,“1+1”的體量勢必要大于“2”。據透露,2014年,“南四區”(黃浦、徐匯、原靜安、長寧)的區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是“北四區”(楊浦、虹口、原閘北、普陀)的1.53倍,其中最高的黃浦區是最低的虹口區的2.08倍。新靜安區的誕生將有利于中心城區發展更加均衡協調。
此外,郊區發展也呈現“冷熱不均”。2014年,閔行、寶山、嘉定、松江四區的區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是金山、青浦、奉賢、崇明四區縣的2.08倍,其中最高的閔行是最低的崇明的4.14倍。從收入來看,2014年,上海城市、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47710元、21192元,收入差高于北京、天津等地。
周國平表示,“十三五”期間,上海將繼續落實“三傾斜一深化”等一系列舉措。去年,市委將《推進本市城鄉發展一體化》作為重點調研課題,計劃推出一個主文件和21項配套性政策文件,年底前全部出臺。
市規土局副局長徐毅松表示,上海新一輪總體規劃將聚焦國家“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戰略,從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視角,圍繞2040年建設綜合性全球城市定位,提出按照“網絡化、多中心、組團式、集約型”目標全面優化形成“主城區-新城-新市鎮-村莊”的城鄉體系。在規劃重點上,聚焦城市發展短板,總體圍繞四個突出的規劃導向,有七個方面的初步考慮,分別是優化城鄉空間格局,實施差別化發展戰略;轉變土地使用方式,促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實施生態優先發展,改善城市綜合環境;提升交通樞紐能級,完善綜合交通體系;加強城市安全保障,維護城市安全運行;強化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全力提升城市品質;聚焦重點地區建設,提升城市綜合功能和發展動力。
確保“生態用地只增不減”
“十二五”期間,上海將新增機構養老床位2.5萬張、基礎教育校舍面積369萬平方米。結合最近國家出臺的全面放開二孩政策,市發改委總經濟師秦麗萍表示,教育、衛生等財政投入都會隨之調整,目前亟需作出準確預期和測算,來指導下一步任務的推進。上海的公共服務體系規劃將從現在的九大領域80個服務項目擴大到99個服務項目,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和入學高峰,提前布局為老服務和基礎教育設施。
土地利用結構方面也在向公益民生類項目傾斜。徐毅松表示,2011年-2014年,年度新增建設用地總量比“十一五”期間下降16%,尤其是2014年以來進一步加大了“增量遞減”力度,年度新增用地從原來的50平方公里以上降至目前的30平方公里以下,大幅縮減了工業用地面積,置換為公共空間。值得注意的是,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逐步提高,2014年單位建設用地GDP比2010年提高了27%。
與之相對,上海嚴守生態安全底線,確保“生態用地只增不減”。“十三五”時期,要基本形成以生態保育區、生態走廊、生態間隔帶等生態戰略保障空間為基底,以雙環綠帶、生態間隔帶為錨固,以楔形綠地和大型公園為主體的市域環形放射狀的生態空間格局,完成浦東合慶、青浦練塘、金山朱涇等11個地區的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到2020年,森林覆蓋率達18%、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0%以上,河面率不低于10.1%,重要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不低于78%。
在航空方面,浦東機場三期擴建工程將于年內開工,計劃2019年建成投運,第五跑道工程預計2017年建成投運。內河航道方面,大蘆線航道整治二期、大治河西樞紐新建二線船閘等工程正有序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