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國第十四個國家級新區,《福州新區總體規劃》將緊緊圍繞“三區一門戶一基地”的發展定位展開,該規劃將力推“海綿城市”概念,以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
18日,記者獲悉,福州市規劃局開始著手編制《福州新區發展總體規劃》和《福州新區總體規劃》。其中,《福州新區總體規劃》預計今年12月底完成送審成果。
新區核心區域將在年底完成“多規合一”工作
據了解,福州新區核心建設區所在的倉山區、馬尾區、福清市、長樂市,將按要求在今年底前完成“多規合一”工作。
所謂“多規合一”,就是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為依據,加強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環境保護規劃等的銜接,從規劃內容、信息平臺、協調機制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理順“多規”關系。
根據《福州市“多規合一”工作方案》,“多規合一”工作將構建“六個一”綜合性協調管理決策機制,即一張圖、一個信息平臺、一個協調機制、一個審批流程、一個監督體系,以及一個反饋機制。
福州新區范圍涉及倉山區、馬尾區、福清市、長樂市等區域,跨行政區劃,現狀用地復雜,已編規劃繁多。福州新區“多規合一”工作重點將從兩個方面展開。一是開展“一張圖”劃定工作。統籌新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以及各類專項等相關規劃目標,梳理各類規劃的矛盾,形成“一張圖”,解決規劃打架問題;二是搭建“多規合一”信息平臺,創新規劃管理機制,建立統一的空間規劃信息管理協同平臺,實現串聯審批向并聯審批轉變,縮短審批時效,提高審批效率。
福州新區將最大限度保護水生態敏感區
《意見》提出了福州新區要開展區域海綿城市和地下綜合管廊試點的工作,目前國務院和中央各部委正在開展海綿城市與地下綜合管廊建設試點城市的申報工作,如能通過,將獲得中央財政資金的專項補貼。
據了解,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
海綿城市建設是在遵循生態優先等原則的基礎上,將自然途徑與人工措施相結合,在確保城市排水防澇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的積存、滲透和凈化,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
福州新區范圍內生態本底極為優越,有大量的河流、湖泊、濕地、坑塘、溝渠等水生態敏感區,是理想的海綿城市建設的本底,按照《意見》要求,今后規劃將嚴格落實國務院、國家發改委的相關要求,確保新區基本生態控制線控制范圍面積不低于新區面積50%的要求,并最大限度地保護水生態敏感區。
同時,在新區的建設中,依照海綿城市的基本要求,做到低影響開發,即按照對新區生態環境影響最低的開發建設理念,合理控制開發強度,在城市中保留足夠的生態用地,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積比例,最大限度地減少對新區原有水生態環境的破壞。
與“海綿城市”相對應的,地下綜合管廊也受到諸多關注。地下綜合管廊又稱共同溝,它是通過統一規劃、設計、施工和維護,建于城市地下用于敷設市政公用管線的市政公用設施。
地下綜合管廊的建設極大方便了電力、通信、燃氣、供排水等市政設施的維護和檢修,可以明顯改善反復開挖地面的“馬路拉鏈”問題。在解決反復開挖路面造成的交通擁堵問題的同時,還可大幅提升管線安全水平和防災抗災能力,逐步消除主要街道蜘蛛網式架空線,使得城市地面景觀明顯好轉。
目前,福州新區范圍內的瑯岐環島路已經建成了福州第一條地下綜合管廊,為新區未來地下綜合管廊的建設推廣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