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財政部、住房與城鄉建設部、水利部組織了2015年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評審工作,在最終公示的全國16個城市名單中,西咸新區成功入選,成為西北地區首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
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進而保護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一種城市創新建設模式。
根據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海綿城市建設”的講話精神和近期中央經濟工作會要求,2014年底,財政部下發了《關于開展中央財政支持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和住房與城鄉建設部、水利部聯合推進中央財政支持的海綿城市試點工作,并對試點城市給予專項資金補助。全國共有130多個城市參與競爭,經過篩選有22個城市參與國家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競爭性評審答辯,最終西咸新區與遷安、白城、鎮江、嘉興、池州、廈門、萍鄉、濟南、鶴壁、武漢、常德、南寧、重慶、遂寧、貴安新區等16個城市脫穎而出,獲得了海綿城市建設試點資格。具體補助數額按城市規模分檔確定,直轄市每年6億元,省會城市每年5億元,其他城市每年4億元,一定三年。對采用PPP模式達到一定比例的,將按上述補助基數獎勵10%。
打造綠色生態本底,實現城市與自然互動
西咸新區作為全國首個以創新城市發展方式為主題的國家級新區,以建設現代田園城市為目標,突出生態文明建設,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按照“核心板塊支撐,快捷交通連接,優美小鎮點綴,都市農業襯托”的理念,建設大開大合、疏密有致的新型城市形態。遵循山水格局、遵循歷史文脈、遵循現代規劃理念,在城市規劃、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嚴格按照海綿城市的建設要求,以自然河流、生態廊道、道路框架構建布局合理、生態環保、結構完善的城鄉空間結構,形成“廊道貫穿、組團布局”的田園城市總體空間形態。以集約、綠色、低碳、智慧的現代田園城市為目標,最大限度地保護原有的河流、湖泊、濕地等水生態區,先后啟動了區域內渭河、灃河、涇河綜合治理工程,使其恢復行洪、蓄水等生態功能,并沿線建設了生態景觀廊道和多個濕地公園。利用大遺址保護區、基本農田和生態綠地構建城市綠色廊道。對原有生態格局進行保護與恢復,為海綿城市建設打造良好的生態本底。實現了城市與自然的互動。
三級雨水收集系統構建海綿城市雨水利用體系
西咸新區針對地處西北地區的自然條件和傳統城市在面對暴雨出現內澇等問題,提出將雨水綜合利用作為重點,在“海綿城市”建設中通過實現“建筑與小區對雨水應收盡收、市政道路確保綠地集水功能、景觀綠地依托地形自然收集”的三級雨水綜合利用系統,將調蓄設施與城市既有綠地、園林、景觀相結合,構建海綿城市雨水利用體系。讓雨水“停一停、流一流、滲一滲”,能夠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借助自然力量排水,讓城市如同生態“海綿”般舒暢地“呼吸吐納”,實現雨水在城市中的自然遷移。不僅減少了水環境污染治理費用,降低了城市內澇造成的巨額損失,還大大減少建設排水管道和鋼筋混凝土的工程量,使建設成本大幅降低,改善了人居環境,提升城市生物多樣性水平,帶來了綜合生態環境效益。
目前西咸新區已經在海綿城市建設方面進行了因地制宜、卓有成效的探索。作為低影響開發理念在國內的最早踐行者之一,西咸新區灃西新城正在建設一條6.8公里、不間斷的生態綠廊。與城市道路立體交叉,可直接將兩側街區約15平方公里范圍內的地表徑流通過地表水溝、溢流管等設施全面收集。同時,通過間接雨水轉移泵站對區域約25平方公里的雨水進行收集,最終形成大大小小共約330畝的雨水景觀水面,并通過工程設施實現凈化、調蓄、溢流功能。既是城市綠色景觀帶,又是城市雨洪管理的綜合性樞紐項目,還是動物遷徙、城市通風的重要通道和廣大市民休憩的天然氧吧。西咸新區秦漢新城的秦文化公園,將傳統的硬質廣場改成軟質的綠地廣場,保留原地形地貌,由綠地、濕地景觀構成,既成為城市的文化廣場,也是高強度開發區域的綠色緩沖地帶。在西咸新區灃東新城依靠斗門水庫和灃河濕地,形成綠帶環繞的城市景觀,營造自然清新、充滿活力的生態環境。在西咸國際文教園農業中央公園通過保留原始村落和大片農田,打造一個體驗鄉情農趣,回歸自然田園的特色公園。西咸新區空港新城太平湖景區依托水景、田園等生態基礎,以文化、健康、商務辦公、現代農業為核心功能,將建立新一代復合型生態公共空間。
改善人居環境、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減少城市熱島效應和洪澇造成的損失,“海綿城市”將發揮出巨大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西咸新區“海綿城市”建設已全面鋪開,讓城市回歸自然,使水源得以涵養,使田園得以保存,這是對于現代田園城市建設的生動實踐,也是創新城市發展方式的積極探索。
相關閱讀:
海綿城市建設(LID)技術創新聯盟成立大會年初在西咸新區召開
今年1月27日,海綿城市建設國際研討會暨中國海綿城市建設(LID)技術創新聯盟成立大會在西咸新區召開。聯盟以創新城市發展方式為主題,統籌協調相關資源,推動海綿城市建設理論和實踐技術交流,研究推廣新材料、新技術的應用,著力提升“海綿城市”建設的相關技術及標準。聯盟通過開展科研合作,共同申報和完成相關課題形成成果,充分利用中心成員單位的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科研及產業化平臺,解決海綿型城市建設中遇到的問題,探索總結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途徑和方法。同時聯盟將充分發揮優勢,提升西咸新區在海綿城市建設領域的研究和應用水平,促進低影響開發技術在西北干旱與半干旱地區的推廣和應用。聯盟的成立將為我國全面推廣海綿城市建設提供技術支持和理論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