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南省批復建立獨龍江、怒江大峽谷兩個國家公園。而就在一個月前,白馬雪山、大山包、楚雄哀牢山3個國家公園被批復。在處處皆是自然美景和生態資源的云南,近10年來在全國先行先試國家公園模式,找到了一條生態環境保護與發展的和諧之路,也為全國建立國家公園體制提供了寶貴經驗。
生態景觀更美
來到云南香格里拉,就一定會去普達措國家公園,地質地貌、湖泊濕地、森林草甸生態旅、河谷溪流、珍稀動植物和觀賞植物資源等五大自然生態景觀資源在這里共生共存。
據云南省林業廳野生動植物保護和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副處長楊芳介紹,我國過去對自然生態及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管理,主要是采取建立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等多種方式,但這些保護模式都未能很好地解決保護與發展的問題。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這一問題日漸凸顯。2006年,云南省政府開始探索建立國家公園新型生態保護模式。2007年6月,香格里拉普達措國家公園,作為我國大陸地區第一個國家公園正式掛牌成立。
近幾年來,普達措國家公園的游客量急劇增加,而普達措的生態環境并沒有因此遭到破壞。對湖泊水深和水質、濕地水禽和外來物種等進行的監測結果表明,開展旅游活動的區域和未開展旅游活動的區域,湖泊水深沒有明顯的區別,水質中總氮、總磷、氮氨的平均值相差不大。普達措國家公園通過對其4.58%面積的利用,實現了對公園95.42%范圍的有效保護。
最小開發實現最大保護
1872年,美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國家公園——黃石國家公園,美國此后相繼設立了59個國家公園。我國臺灣地區也先后建立了墾丁等8個國家公園。
世界各地國家公園的經驗成為云南省學習借鑒的樣板。2008年6月,國家林業局批準云南省為國家公園建設試點省。至2012年底,云南省就建立了迪慶普達措及梅里雪山、麗江老君山、西雙版納熱帶雨林、普洱太陽河、保山高黎貢山、臨滄南滾河、紅河大圍山等8個國家公園,加上今年剛成立的5個國家公園,使云南的國家公園數量達到13個,初步建立了以自然保護區為依托的國家公園體制,保護、科研、教育、游憩和社區發展五大功能得到初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