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項目管理 » 正文

      城市濱水綠地駁岸的構造做法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8-12-19  

            1.坡式駁岸

            理想的構造模式是以常水位和最高水位為界,分為上、中、下三部分,即可以保證護坡的穩定性和耐久性,同時又保證了不同季節河流的景觀效果。常水位以下過去通常采用漿砌石、混凝土等剛性材料,以確保防洪需要,但成本相對較高,生態效果較差,近幾年沈陽在渾河的駁岸改造中以拋石和各種石籠為主要材料。

            最高水位和常水位之間以柔性材料為主,近幾年沈陽地區多采用卵石、干砌石、柴排、生態種植袋等多種護坡形式,結合植物種植,在自然型護堤的基礎上進行加固處理,以確保較強的沖刷能力;在水流較緩的區域還可以適當流出種植槽,栽植水生植物。

            2.臺地式駁岸

            對于水陸高差較大,綠地空間又不很開闊的區域,可采用臺地式弱化空間的高差感,避免生硬的過渡。即將總的高差通過多層臺地化解,每層臺地可根據需要設計成平臺、鋪地或者栽植空間,臺地之間通過臺階溝通上下層交通,結合種植設計遮擋硬質擋土墻砌體,形成內向型臨水空間。

            3.墻式駁岸

            此種駁岸為傳統控制洪水的工程。可采用鋼筋混凝土、混凝土、漿砌石等剛性材料。駁岸采用堅硬石材或混凝土,頂部加砌岸墻或欄桿,主要是針對水面漲落高差較大的水域,或河流沖刷較為嚴重,或因景觀功能需要加深河槽部分,或岸上空間狹窄無法放坡的位置所采用的一種方式,并用混凝土、磚、石等材料加固岸堤、筑壩、筑堰等。駁岸可與花池、花境結合起來,便于游人接近水面,欣賞水景。
       
       
       
      [ 工程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工程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