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認識“意象”一詞,是詩歌鑒賞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指可感知的主觀表意的典型物象,是對事物的一種可印象性和可識別性。鄉村意象就是城市人離開城市,去尋覓一種久違的鄉村生產生活、民風民俗、人文景觀、生命溯源的過程體驗和心靈慰藉,它具有不同的層次和內容,是一個完整的立體性結構體系,廣大鄉村的生態景觀、田園風光、耕種方式、生活習俗等均屬于鄉村意象范疇。它是一種人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自然生態系統的原有結構,營造出的一種半自然狀態。廣袤綺麗的田園風光,清新神爽的空氣陽光,新鮮生態的農家飯,這是自然層次上的鄉村意象。即鄉村的各個自然景觀單元以相互鑲嵌狀結合在一起,給人以視角上的美。古樸奇異的民風民俗,濃郁神秘的風土人情,醇厚樸素的民風感受和人情溫暖的體驗,則是人文地理層次上的鄉村意象。人們通過親身的參與和體驗,得以情感的熏陶和心靈的洗禮。
陜北農村的信天游、紅高粱、土窯洞;東北農村的籬笆墻、熱炕頭、二人轉,人們為什么記住了這些地方,就是因為這一切農村景觀、景象和情調,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可印象性和可識別性。鄉村意象是一個整體,是一個體系,它不僅依靠某一棵樹、某一座山、某一條河流或某一種習俗就將旅游業帶動起來,它是一個多元的有機整合。我地的旅游,單就某一項資源來說,都不具很強的獨特性和競爭力,但是將眾多元素揉在一塊,就能構成一番與眾不同的意象。而生態旅游與大眾旅游和自然旅游不同的就是,更加注重自然景觀的協調搭配和有機聯系,強調整個景觀所達到的境界和情調,要求對旅游資源進行優化整合、塑造個性、尋求差別,給游客留下印象,讓旅客得到快樂和全新的體驗。這就要求在生態旅游的發展過程中,如何將我地廣大農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在與自然和諧相處中積累起來的文化傳統和景觀業態,通過意象的形式表現出來,構筑成生態旅游業發展的核心吸引力。
二、鄉村意象的營造對我地生態旅游業發展的重要性
(一)營造鄉村意象與生態旅游的特征是相符的
首先,生態旅游的目的地是一些保護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態系統,其游覽以自然生態本色為中心,參與者能夠得到與眾不同的經歷,這種經歷具有原始性和獨特性。我地農村長期以來工業文明比較滯后,傳統農耕文化一直占據主導,生態環境保護良好,文化傳統破壞較輕,各地農村擁有著優美的田園風光和系統完善的民風民俗,村落寨院與自然環境渾然天成、和諧相處,其構成的鄉村意象,非常符合生態旅游的要求。
其次,生態旅游是一種負責任的旅游,強調旅游規模的小型化,旅游中注重對環境的保護,有利于實現可持續發展。這與我地農村大雜居、小聚居的居住形式,民族民俗多樣,群眾工業意識淡薄,世代在這片土地上生活,沒有遭受過戰爭的破壞,出現過大的遷徙,群眾熱愛家園、保護環境、愛護生態的優良傳統是相符的。
再次,生態旅游是一種高品味旅游,旅游者多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旅游中鼓勵“互動式”參與,旅游者通過廣泛接觸自然,融入當地的自然環境,通過自然景觀觀賞和參與生活體驗,從中獲取自然、科普和人文知識。
我地農村的青山綠水、淳樸民風、傳統的農耕方式和習慣,以及現代農業標準化種植方式和安全、健康、生態的的有機食品。相對于城市里的物欲橫流、人情冷漠、勾心斗角和一切向錢看的不良風氣,處處充斥著含有色素、激素和毒素的危險食品,因現代社會的壓力而精神匱乏、疲憊不堪的都市人,固然成了神往之地。
(二)營造鄉村意象是我地生態旅游業發展的主要途徑
從傳統旅游的角度來看,我地要發展旅游業,底氣是不足的,資源是匱乏的,缺乏名山大川,沒有名人英豪,建縣立制歷史短,文化底蘊不深,大自然和老祖宗沒有給我們留下多少可以坐享其成的財富。我們沒有九寨溝,沒有張家界,沒有敦煌,更不可能有故宮和長城。但是我們有這片生態保持良好,無污染、少干擾及破壞較輕的原生態自然景觀,我們有健康、生態、傳統的生活方式和習俗,有有別于其它地方農村,獨具黔北特色和韻味的鄉村天然景象。去茶園里采摘茶葉,森林里采集厥菜,田埂上挖折耳根,農家小院里吃新搬的烤包谷、剛磨的豆腐、陳年的老臘肉和米酒,是城市人很難有的體驗。現代農業標準化種植,有機米、有機禽蛋等有機食品生產加工和生態豬、生態家禽等畜禽養殖技術,成了城市人拓展自然、人文知識的新領域。我們只有將這些屬于自己的財富,保護好,開發好,運用好,在廣闊的農村大地,營造一番獨具印象性和識別性的鄉村景象,我們生態旅游發展才能爭得一席之地。
三、營造鄉村意象,發展我地生態旅游業的幾點建議
發展生態旅游業,是一場新的開發熱,是城鄉共同發展的新機遇,是一個長期的、巨大的系統工程,它不是建高樓、修鐵路,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得急于求成。我們在農村修房屋、建賓館、造酒樓,加大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如何避免這場新的開發熱演變成一場城市、農村兩敗俱傷的燒錢秀。在我看來,發展我地生態旅游業,必須注重鄉村意象的營造和保護,注重旅游中的情感體驗。要做好與環境保護、產業發展、文化創新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結合。
(一)做好與生態環境的保護相結合
擁有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發展生態旅游的基礎和根本,是生態旅游的靈魂,也是旅游者出游的一種心理需求,特別是鳳岡這種依托生態生存的縣份,生態是發展的最大資源,森林生態資源,有機農業產業資源,以及各處水域、溶洞、峽谷等自然風光,很大程度上就構成了生態旅游業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作為心理需求,鄉村意象營造所達到的程度,對不同層次的游客品嘗生態環境質量的心理過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論商人、工人、公務員還是普通市民,都會因為良好的生態環境而心情愉悅,都會因為安全舒適、慢節奏的生活步調而心境平和。保護好生態環境,成了營造鄉村意象、發展生態旅游的主旋律。
當前,由于經濟快速發展,農村城鎮化進程加快,農村環境質量持續下降,安全飲水得不到保障,植被破壞嚴重,村莊生活污水、垃圾、畜禽養殖等面源污染呈加劇趨勢,這些都成了破壞鄉村意象、影響我地產業發展的突出問題。為此,要發展我地生態旅游業,將生態旅游業作為支柱產業向縱深推入,必須抓住環境保護這一生態旅游業發展的主動脈,把保護生態環境放在各項工作的第一位。
首先,要將生態環境的保護納入對地方政府經濟社會工作目標考核體系,把森林覆蓋率、化學藥品限用、水域水質狀況等作為硬指標,統籌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貫徹落實到工作中去,從體制上提高各級各部門旅游環保的意識。
其次,建立健全封山育林、植樹造林、森林防火等規章制度,加快對城鎮、村寨、公路沿線的綠化,加快石漠化治理,嚴格禁止濫砍濫伐、亂捕亂獵、亂開亂采等行為。對本地的古樹、古木、珍稀動植物進行摸底調查、鑒定,建檔立牌,落實保護措施,力爭通過幾年的努力,鏟除禿山頭、光山坡,通過綠山頭、固河流,保持好水土資源。加大水源污染治理力度,加強水源、河流防護林培護,杜絕光河床、光沙灘的存在,保護好山塘、水庫、河流的水質,確保所有河流、水源水質達到二類以上,維護野生動植物的自然生態平衡。
再次,嚴格土地使用和環保準入,嚴禁不合理的開荒筑田、圈地建房等土地使用行為。工業產業發展嚴把環保準入關,杜絕污染企業進入我地,切忌因小失大,走上先污染后治理道路。
(二)做好與生態農業產業發展相結合
我地農業走的標準化道路,生態旅游也要從旅游基礎、旅游質量、旅游設施、旅游安全、旅游衛生等方面,構建一個更加完整、更加充實的旅游標準化體系,完善提升農家樂、林家樂和茶莊生態游等為代表的旅游產品。
一是堅持旅游觀光和農業產業發展的結合,通過“旅游+農業”的模式,采取“觀光+體驗+學習”的方式,實現旅游業與農業的合理“嫁接”。積極實施科技興農、科教興農,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以調整產業結構為旅游觀光提供基本條件,通過走規模農業道路,營造農業意象。
二是加快實施標準化農業和無公害農產品、有機食品的生產加工,加快西部茶海、茶海長廊的打造,進一步完善茶海之心生態旅游示范區和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初步形成高效、精品、生態、觀光為特點的現代化農業生產格局。
三是根據城市、城郊、農村三級功能進行分區,結合當地農村資源特點、交通條件以及歷史傳統等因素劃分不同的產業聚集區,在各地產業發展上不搞“一窩蜂”、“一刀切”,堅持用大旅游理念發展觀光農業、精品農業,著力打造“一鄉一特”、“一村一品”等農家旅游精品。通過合理分區,各功能區完整連片,相互支撐,互為補充,形成獨特鮮明的鄉村意象圖。
(三)做好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相結合
一是以生態經濟學和生態美學為指導原則,合理規劃城鄉建設,大力實施城鎮風貌培育工程,形成具有當地民族風格的城鎮建筑特色;大力實施城鎮綠化、亮化、凈化、美化工程,加強對城區、景區及公路沿線周邊村寨的整治和改造。在新農村規劃建設中,注重經濟、社會、生態三大效益的協調發展,避免鄉村建設城市化、重復化和模型化。
二是在“四在農家”等新農村示范點建設中,盡量維持鄉村原貌,注重與周邊山、水、田、園自然景觀的協調搭配,在規模、數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風格上,提倡以自然景觀為主,就地取材,依景而勢,體現自然之美。黔北民居建設堅持風格創新,建筑風格要由一般建筑向鄉土特色民居轉變,追求外部建筑的民俗古樸、內部裝飾現代化,不同的村落分出特色、分出市場、分出規模。切忌建設中模式化和“一窩蜂”的“路邊站”。
三是在景區內人工景物、功能服務設施建設上,要總攬全局、取舍得當,除必要的休閑座椅、公廁外,盡量減少人工構筑物,降低人為因素對自然環境的干擾和破壞。四是按照 “四位一體”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大力實施沼氣池等節能減排工程,減少農村面源污染。
(四)做好與農村文化事業發展相結合
一是加大文化遺產的搶救、搜集、保護和開發利用。切實處理好開發與保護、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關系,深入挖掘、整理傳統民間民俗文化遺產,對有保護和利用價值的,要積極納入各級文物、文化保護范疇,制定詳實可行的保護措施。加大對文化遺產的搶救,對處于瀕危邊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要通過及時的搜集、整理和申報,納入各級文化遺產名錄,再進行逐步開發,將處于弱勢的文化資源,通過旅游這個載體找到重新發揚光大的理由,在美麗的鄉村意象中注入活的“魂”。
二是加大文化人才的培養。通過與院校聯姻,舉辦培訓班、學術交流會等形式和請進人才、派出學習等方法培養一批生態旅游專業人才。加大我地民間藝人、鄉土人才的挖掘和培養,給他們獻出絕活、傳承文化提供平臺,使我地處于失傳邊緣的背帶、涼席等民間手工藝制作技術和花燈、茶燈、盤歌、打鬧歌等民間曲藝歌謠傳唱后繼有人。
三是加大文化與產業的結合。發揮旅游與文化結合的潛力,深入研考各項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要從名稱由來、歷史淵源、建筑風格、科考價值和個性特色等方面來精心挖掘和提煉。依托地方歷史、民俗、戲劇等文化資源,經過認真總結、提煉和創作,把其中一些具有較高藝術價值、群眾喜聞樂見的作品轉化為旅游產品,還可以通過影視、出版、表演以及文物外展等形式,經過精心策劃、包裝、宣傳和促銷,塑造具有強烈地域特色的整體旅游形象,使“ 無形”的文化資源充分變為“有形”的文化資產,轉變為經濟效益,促進地方生態旅游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