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居住小區綠化在城市生態系統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已受到了人們的普遍重視。本文介紹了居住小區綠化的作用和現狀,并對其植物配置及植物多樣性方面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居住小區;園林綠化;景觀設計;植物多樣性
居住小區是指城市主要道路所包圍的獨立生活居住地段。近年來,隨著房地產開發業的蓬勃興起,人們環保意識的日益增強和對生活環境要求的不斷提高,在選擇住房的過程中,人們開始強調景觀環境方面的條件。這種現代生態居住觀,給小區環境設計注入了新的內容,同時也為居住小區環境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居住小區的綜合環境在人們心中越來越占主導地位,而居住小區綠地是綜合環境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住宅建設逐步走向商品化的軌道,人們對居住環境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也給建筑師、規劃師們提出了更新的課題。本文就目前居住小區綠化現狀和發展趨勢以及綠地樹種選擇和植物配置加以分析,以期為居住小區綠化設計提供新的思路。
1. 居住小區綠化的作用和目的
居住小區綠化是建立居住小區眾多因素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是利用植物的獨有特色形成一個既有統一又有變化、既有節奏感又有韻律感、既有相對穩定性又有生命力的生活空間,對城市面貌和城市人工生態系統平衡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衡量居住小區居住環境質量的重要標志,對居民的身心健康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 居住小區綠地是分布最廣、最接近居民、最為居民經常利用和享受的最經濟的一種綠地。對居住小區綠地的合理綠化,不僅能為居民創造良好的戶外休息放松環境,而且能為居民提供豐富多彩的活動場地,滿足各種游憩活動的需要。而綠化植物本身具有不可替代的多種功能,它能改善居住環境的小氣候,調節氣溫,增加空氣濕度,防止西曬,降低風速,也能組織空間,美化環境,豐富居住小區內容,為居民創造良好的游憩環境,綠地還能起到防火抗災的作用。 另外,做好居住小區的綠化規劃和管理,還有助于增加商品房的附加值,使樓盤保值、增值潛力加大。
2. 目前居住小區園林綠化的現狀
2.1 未能因地制宜。
居住小區綠化是對自然生態系統的恢復。有的綠化部門或投資者未能對居住小區原有的立地條件進行調查,實地勘察、分析,對所選用植物本身的生長規律和對環境條件的要求未作細致的考慮,就盲目地進行綠地規劃設計,或照抄照搬,或是設計者、投資者的愛好,認為只要種上草,栽上樹,綠化的目的就達到了。例如模仿頻率很高的“法國規整式”,在許多居住小區中都可以看到,整齊的綠化成為建筑的花邊,其作用僅僅是為居住小區“涂脂抹粉”。人們看不到小區的整體空間景觀,看到的只是零碎的片段。因為在高密度的居住小區中,景觀設計沒有被首先完整地提出,只是樓與樓夾縫之間的環境美化。其次是“英國風景式”,這類設計為許多國外的園林公司所引進,大多出現在面積較大的“別墅度假村”、“高爾夫社區”等。它強調自然生態的重要性,建筑物與人仿佛是這個“自然保護區”或“生態圈”的入侵者,使人們無法融入其中,而與環境相隔開來。又例如為渲染“熱帶風光”、“歐陸風格”,在北方地區盲目引種南方常綠樹種,導致植物生長不良、甚至死亡的現象時有發生。
2.2 忽視人們的需求。
建設部1993年發布的國家標準《城市居住小區規劃設計規范》規定,居住小區內綠地應包括公共綠地、宅旁綠地、配套公建所屬綠地和道路綠地等;新區建設綠地率不應低于30% ,舊區改造綠地率不宜低于25%。大多數居住小區為了滿足綠地率的要求,道路、停車場的用
地被壓到最低的指標,摳出來的用地擴充為綠地,來滿足綠地率的指標,有些被開發商作為“高綠地率”來炫耀自己的實力,以期達到商業目的。這樣的居住小區,綠地面積雖然很大,植物配置和環境設計也極具品位,但是缺少不同人群活動的場地,不能滿足人們的戶外活動需求。
2.3 苗木配置及質量問題。
小區綠化中常綠樹種和落葉樹種的比例不協調,常綠樹種比較豐富而落葉樹種偏少,導致綠地的季相景觀變化不豐富,綠化藝術水平較低。有些承包商為了追求進度和節約綠化開支,選用的苗木不符合設計規格,質量差,不但沒有達到預期設計的觀賞效果和綠化的意境效果,直接影響工程質量,還給以后的養護管理增加了難度。
2.4 養護管理水平落后。
居住小區的綠地其綠化效果和功能的體現不是竣工后就全部得到的,后期的養護管理使綠化功能得到可持續的發展。有些城市居住小區缺乏專業人員養護,綠地草坪退化嚴重,雜草混生,病蟲害防治跟不上,木本花卉及喬灌木修剪不到位,造成植物生長不夠理想,未能充分發揮美化、優化環境的作用。
3. 現代居住小區植物景觀設計原則
3.1 營造人工生態植物群落。
隨著生態園林的發展,以生態學原理(如互惠共生、化學互感、生態位、物種多樣性和競爭等作用)為指導來建設一個人類、動物、植物和諧共生、良性的生態環境成為我們追求的目標。居住小區的綠化是對自然系統的恢復,將居住區建設成為生態小區是目前園林工作者對其進行綠地規劃的理論前提,堅持以生態平衡為主導,利用不同物種在空間、時間、營養等方向進行合理配置植物,把大自然引進人們生活,真正達到人與自然生態系統的融合和相互協調,最大限度滿足人們對環境的生態要求。在居住區綠化中必需借鑒城市綠地中植物的豐富搭配類型,如喬木-草本型、灌木-草本型、喬木-灌木-草本型、喬木-灌木型、藤本型等。在實際應用中因地制宜根據不同居住區綠地服務對象的需求和應達到的功能要求進行植物設計,例如棚架下采用藤本植物遮蔭;活動現代居住區采用高大喬木遮蔭;以觀賞為主的綠地可采用灌木-草本型或喬灌草搭配型;觀賞結合散步游覽的綠地可采用喬木-草本型的植物配置方式。
3.2 植物造景要有良好的景觀效果。
人是居住區的主體,居住區的一切都是圍繞著人的需求而進行建設、變化的,不斷趨于文明和理性的社會越來越關注人的需求和健康,植物造景要適合居民的需求,也必需不斷
地向更為人性化的方向發展。植物造景和人的需求完美結合是植物造景的最高境界,強調人性化居住小區的植物造景要特別強調根據不同植物的干、形、葉、色、花、果等觀賞元素特點進行花色、花期、花葉、樹型的搭配,根據地域特色結合季相變化對植物進行合理配置。良好的居住區綠地應該形成三季有花、四季有綠的配置效果,創造出優美、長效的花卉風景,最終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
3.3 植物造景過程中植物配置的形式。
居住區綠地植物造景中植物配置應適應綠化的功能要求,適應所在地區的氣候、土壤條件和自然植被分布特點,選擇抗病蟲害強、易養護管理的植物,體現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地域特點。要充分發揮植物的各種功能和觀賞特點,合理配置,常綠與落葉、速生與慢生相結合,構成多層次的復合生態結構,達到人工配置的植物群落自然和諧。植物品種的選擇要在統一的基調上力求豐富多樣,要注重種植位置的選擇,以免影響室內的采光通風和其他設施的管理維護。
4. 居住小區中植物的選擇
4.1 居住小區中植物的選擇原則。
4.1.1 優先選擇鄉土樹種, 適當引進外來特色樹種。住宅小區是城市的細胞, 有的小區甚至已成為城市的景點。因此, 必須保持具有地方特色的植被, 優先選擇鄉土樹種,構造具有鄉土特色和城市個性的綠色景觀。
4.1.2 以喬木為綠化骨干, 突出林蔭功能。“綠地不少,綠蔭不足”, 是一些小區綠化的通病。喬木在小區中的應用主要是有生態和造景兩個方面的作用。由于喬木樹冠面積較大, 能夠制造更多的氧氣, 同時吸收較多的有害氣體, 喬木的種植在小區中有利于居民的健康。對喬木的選擇上, 落葉喬木與常綠喬木在整個小區中所占的比重一般約為1∶2 的比率。由于落葉喬木古樸, 枝干、樹形迷人,最能體現園林的季相變化, 使小區一年四季各不同; 而常綠喬木可以給人四季如春的意境。小區綠化設計時應該根據設計意圖合理安排選擇樹種。不能太多, 多則雜亂,一般選2~3 種主體樹種, 選3~4 種輔助樹種。
4.1.3 保健植物的選擇。基于現代居民對健康的要求,小區綠化的樹種,必須選用無毒的喬灌木,在居住區綠化時,選擇美觀、生長快、管理粗放的藥用、保健、香味植物,即利于人體保健,又可調節身心,也可美化環境。這類植物如香樟、銀杏、枇杷、無花果、含笑、牡丹、野菊花等喬灌木及草花。
4.2 居住小區中綠化植物配置原則。
4.2.1 植物配置要層次分明、注重色塊。
在居住小區中進行配置時,也應該注重其層次的搭配。用喬灌、地被等混合配置出高、中、低、地被層四個層次,再進行空間的分割與聯系,通過各個層次,使空間更具自然的節奏。
4.2.2 季節性觀花觀葉植物相搭配。
“意春早臨花爭艷,夏季濃蔭好乘涼,秋季多變看葉果,冬季蒼翠不蕭條。”這首詩道出了季節變化及對小區設計的最直接要求;應保持三季有花,四季常綠。
4.2.3 以草本花卉彌被木本之不足。
雖然草木花卉在管理中比較煩瑣,但是相對來說更易于成為造景要素。在組合時必須考慮到小區中植物的色澤、花型、形狀和高度、植物壽命、生態長勢等方面,使之互相協調。
4.2.4 主基調及主景。
每一個園林都有一個主題思想,每一個園林也有一個視覺焦點,即園林的主景。城市居民小區設計,就必須考慮焦點景物的配置,水景、山水景、植物造景。選擇的標準是要能與環境相協調,能被小區居民所認同。現代園林本身就是一種思想、一種文化的存在。
4.3 居住小區中植物的具體選擇方案。
4.3.1 小區內道路綠化樹種選擇。
小區內道路分連接各小區分區之間的主干道和連接小區宅前道路的支干道、小道。樹木配置以規則式、行列式為宜, 在不影響采光的情況下,宜配植以造形優美, 有季相變化的落葉喬木, 如垂柳、欒樹等, 以遮擋東西向的太陽輻射, 在夏日為行人提供綠蔭, 喬木以下配植剪形花灌木, 如紅檵木球、海桐球、水蠟球、榆葉梅球等, 適當點綴幾組常綠樹, 如檜柏球、千頭柏,使道路兩旁春季有花、夏季蔭濃、冬季有綠, 以形成不同的植物景觀, 增加綠色空間層次。但小區內各條干道綠化樹種不宜雷同, 每條路都應以植物形成自己的特色。
4.3.2 宅前綠地樹種選擇。
小區內宅前道路多位于住宅樓北, 與住宅樓相距1~1.5m 的距離, 考慮宅前為居民經常出入,常年遮蔭, 不適合植物生長, 多規劃為方磚鋪地,這部分用地若設計為圖案新穎的水泥方磚嵌草鋪裝, 是一種值得嘗試的方法。可與周圍綠地協調一致, 融為一體。宅間道路以北與住宅樓南是小區中綠地較為寬闊的地段, 多布置有花壇、樹壇、圓桌凳、長條座凳等小型園林設施和供居民游憩、休息、散步用的鋪裝廣場。這部分綠地周邊以低矮焊鐵欄桿或綠籬圍植, 綠籬采用法國冬青、大葉黃楊。綠地中間以自然式種植為宜。在圓桌凳、長條座凳旁宜栽植喬木, 如垂柳、欒樹、元寶楓等, 為夏季居民停留、休息提供一片涼爽的綠蔭, 冬季又不遮擋陽光, 有利于通風。在綠地中結合地形與環境, 栽植樹型、花、葉均有特征的灌木, 如連翹、榆葉梅、日本繡線菊、白鵑梅、忍冬等, 花灌木宜叢植或在轉角處弧形邊緣孤植, 數量不宜過多, 并需控制生長, 以免遮光和阻礙通氣, 過于茂密的樹叢也宜形成衛生死角。常綠樹宜剪形, 成組點綴于綠地中, 綠地以大面積草坪為基調,在草坪邊緣或地形轉勢地段, 向陽處搭配以大面積宿根花卉, 使之與草坪緊密結合, 相互襯托, 形成開敞、疏朗的空間, 小中見大, 使宅間不大的綠地空間富有層次和變化, 滿足居民休息, 觀賞的需要。
4.3.3 小區內小型公共綠地的樹種選擇。 居住小區內的小型公共綠地是居民休息、游樂和鍛煉身體的活動中心。小區內綠化樹種的配置必須根據綠地的地形、園林設施的形式和分布情況及人的活動范圍而定。公共綠地內一般建有花架、廊、亭、景墻、坐凳、鋪裝場地、園路等小型建筑和設施,需用綠色植物加以協調和美化。亭、廊周圍可采用叢植、孤植的手法錯落有致地配置海桐球、紅檵木等常綠樹種和連翹、中華繡線菊、木本繡球、紫葉小蘗等花色各異, 有季相變化的花灌木, 以襯托景園建筑, 加深空間層次感。花架用五葉地錦、金銀花等藤本植物處理。在座凳的周圍可配置一兩株垂柳、紅花刺槐、欒樹等落葉喬木, 用以夏季遮蔭和創造一種幽靜的環境。景墻前用大葉黃楊球、海桐球和紫葉小蘗球規則式布置, 或用花色艷麗的低矮宿根花卉叢植, 以打破景墻的平直線條, 使景墻顯得更加自然, 精致。
居住小區綠地內喬、灌木數量不宜過多, 喬灌比宜在1:1.5 左右, 常綠落葉比宜在1:2.5~3.0 , 最好選用大規格的苗木,做到當年投資綠化, 當年見效。一來有利于對已成形綠地的保護, 減少人為破壞; 二來可早日發揮小區綠地的生態效益。
5. 小結
住宅小區的園林綠化設計要在合理運用植物、園林小品、園路和鋪裝等前提下,強調園林景觀與生活、文化的緊密連接,在空間組織上達到一步一景,景隨步移的效果;注重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提倡多元化,不要盲目效仿;同時兼備觀賞性和實用性,在綠地系統中形成開放性格局,布置文化娛樂設施,使休閑、運動、交流等人性化的空間與設施融合在園林景觀中,營造有利于發展人際關系的公共空間。在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條件下,開拓人與自然充分親近的游憩生活境域,使久居鬧市的居民獲得重返自然的身心享受,這是人們共同追求的理想,也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