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學術論文 » 正文

      森林公園發展之我見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11-10  
      摘要:森林公園是郊野公園,森林旅游是生態旅游。以保護為前提,保護與開發利用相結合是森林公園建設的基本方針。森林旅游業的
            摘要:森林公園是郊野公園,森林旅游是生態旅游。“以保護為前提,保護與開發利用相結合”是森林公園建設的基本方針。森林旅游業的發展真正體現了它的環境效益、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不僅僅能夠實現其自身的勞務價值,而且還能夠促進多部門、多行業產品價值的實現。特是入世以來森林旅游業迅猛發展,其產業結構也發生著多元性變化,吃、住、行、游、購、娛等六個重要方面在旅游活動中都充分的體現出來了。 
            關鍵詞:森林公園 森林旅游 改造 WTO 
        
            1.森林公園的概念和作用

            關于“森林公園”的概念,在1999年發布的《中國森林公園風景資源質量等級評定》國家標準,對“森林公園”作了科學的定義,“具有一定規模和質量的森林風景資源和環境條件,可以開展森林旅游,并按法定程序申報批準的森林地域”。隨著當代經濟的發展,人們的閑暇時間越來越多,由此而興起的“回歸大自然”、“綠色覺醒”、“森林旅游”、“森林浴”等活動迅速發展起來。
       
            1.1森林的殺菌功能。森林能分泌殺菌素如菇烯、酒精、有機酸、醚、醛、酮等。這些物質能殺死細菌、真菌和原生動物,據測定:南京市各公共場所空氣含菌量為每立方米49700個,公園內為1372-6980個,郊區植物園為1046個,相差12-25倍。張家界森林公園的夫妻巖人工杉木林內含菌量僅244個。林道附近因游人影響為524個,而同時在公園內游人食宿中心測定為13918個。
       
            1.2森林降低噪音。噪音低,是森林環境的又一特征,林木的存在能消除自然環境中的一些有礙人類健康的噪音。據研究:綠色植物通過吸收、反射和散射可降低1/4的音量,一般人體能夠忍受
       
            1.3森林的綠色心理效應。綠色的基調,結構復雜的森林,舒適的環境等對人的心理作用更是為人們所重視。據測定:游客在森林公園中游覽,人體皮膚溫度可降低1一2℃,脈搏恢復率可提高2一7倍,脈搏次數要明顯減少4一8次,呼吸慢而均勻,血流減慢,心臟負擔減輕。森林的綠色視覺環境,會對人的心理產生多種效應,帶來許多積極的影響,“綠視率”理論認為,在人的視野中,綠色達到25%時,就能消除眼睛和心理的疲勞。
       
        2. 我國開發森林旅游資源的現狀
       
        2.1資源豐富。我國地域遼闊、歷史悠久,旅游資源特別是森林旅游資源十分豐富。森林本身不僅是一種重要的自然旅游資源,而且為其他自然、人文和社會旅游資源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條件。
       
        2.2類型多樣。我國森林公園除了以森林作為基調景觀外,可分為以下幾個類型:
       
        山岳型森林公園:以奇峰異石等山體景觀為主的森林公園,如張家界、泰山等;
       
        水域型森林公園:以江河湖泊等水面景觀為主的森林公園,如千島湖、南灣等;
       
        海濱型森林公園:以海濱風光為主的森林公園,如秦皇島海濱國家森林公園等;
       
        城郊型森林公園: 地處城市郊區、以滿足城鎮市民游覽休息為主的森林公園,如武漢市郊的青龍山森林公園、長春市郊的凈月潭國家森林公園等。
       
        廟宇型森林公園: 以寺廟觀庵等古建筑和宗教文化為主的森林公園,如篙山、樓觀臺森林公園等。
       
        除上述之外的其他類型的森林公園,如敦煌沙漠國家森林公園、火山口國家森林公園、隕石山國家森林公園等。
       
        2.3分布不均。我國森林公園的分布明顯存在著東南多、西北少的特點,若從甘肅蘭州劃一東北一西南走向的45度斜線,斜線西北只有20個森林公園,約占8%;而斜線東南卻有230多個,占92%。
       
        2.4人才缺乏。一是缺乏專業人才,二是現有人員素質過低。資源是開發建設森林公園的基礎,反之利用開發建設取得經濟效益而用于各種動植物資源、生態平衡、環境的保護和發展??茖W地建立生產和旅游區域,進行有機的統一經營管理,處理好開發與保護關系,同時森林公園的開發與林區群眾的關系.森林公園在開發建設中,難免要同當地群眾的切身利益發生沖突。加強同林區群眾的聯系,促進林區市場經濟的繁榮與發展,加快外部信息向山區的傳遞,促進當地林副產品的暢銷。
       
        3.關于森林公園總體規劃和改造
       
        森林公園總體規劃是一項全面的系統工程。在總體規劃設計中,要注意:
       
        (1)現有自然與人工景物的整飾;(2)人工造景,(3)旅游線路,(4)服務設施;(5)景觀資源保護;(6)組織機構與人員編制;(7)投資概算;(8)效益預估。
       
        總體規劃設計通常分景區規劃和詳細規劃兩個工作層次。總體規劃完成后,其基本成果應符合下列要求:簡稱:“一書、六圖、九表”。即:
       
        一書:國家森林公園總體規劃說明書。
       
        六圖:風景資源現狀圖;風景區劃圖,總體及重點景區規劃圖;旅游線路圖;景觀和環境保護規劃圖; 紅(道路)、綠(風景林和植物景觀)、藍(河湖水系)、紫(景點和景物)、黑(洪電),壓走廊)五線規劃圖。
       
        九表:森林資源統計表,風景資源調查表,公園人員編制表,公園投資概算匯總表,公園分期工程投資概算表,旅游收入結算表等。
       
        森林公園改造要以喬木樹種為主體、兼含灌木、草本植物,創造起伏不平的地形地貌、林分的層次結構、色彩的隨季節變化、光線的明暗,構成多種多樣的景觀要素為原則。在設計上要求做到:要大量種植樹木,品種要多樣化,要突出一個“綠”字。在格調上要既有高山、大川、瀑布的壯觀美,也要有小橋、流水、人家的秀麗美,造成一個深邃幽靜的環境。要充分利用森林公園區域的名勝古跡紀念圣地,以對游人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要設置景觀小品,如:亭、榭、臺、池等,以備游人觀賞休息。在森林公園的主景區,可播放一些格調高雅,旋律優美的音樂,不僅可以舒緩游人的緊張情緒,降低血壓,還能促進樹木生長,花卉競放。
       
        4.創造森林公園的植物景觀
       
        植物景觀是森林公園的主要景觀之一,也是森林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形成絢麗多采的垂節性景觀。林下結合景區主題,創造植物景觀襯托景區意境。森林公園不同的景區有著不同的主題,有以植物景觀為主題的,也有自然景觀或人景觀為主題的。在以自然景觀或人文景觀為主題的景區中,利用植物景觀R托主題,不僅是公園生態環境保護的需要,同時在景觀效果上也會起到一個意想不到的寓境。在對森林公園植物景觀在樹種選擇上首先要重視利用考慮鄉土樹種、富有地方特色的樹種。這不僅可以很好地保證規劃設計效果(鄉土樹一種適應性強),而且還可更好地發揮森林公園的特色。如福建靈石山國家森林公園進行總體規劃設計時,在植物景觀規劃方面,利用可反映福建東南沿海特色樹種的榕樹作基調樹種。森林是陸地最大最完整的生態體系,是人類生命的搖籃。森林環境與城市環境相比,形成了鮮明巨大的反差,具有環境幽靜、空氣清新、風景優美等特點,具有消除疲勞、清心明目、調節身心、延年益壽等多種功能。以森林公園為大自然代表開展的森林旅游極大地迎合和滿足了人們“返樸歸真”、“回歸自然”的強烈愿望。這是森林公園建設和森林旅游業持續發展的最根本動力。
       
        5.森林公園道路類型和等級的確定要求
       
        森林公園的交通運輸包括三種:對外交通、入內交通和內部交通。外部道路主要靠交通部門,車行道路分為干線和支線,是森林公園道路網的骨干,解決游客運輸和物資供應運輸。
       
        5.1干線森林公園與國家或地方公路之間的連接道路。作為森林公園道路,要把路線兩側設計成帶狀的綠化帶。以種植花草為主,并以兩旁的自然風景為背景,顯示出萬綠絲中一點紅的景觀。
       
        5.2支線森林公園通往經營區、各功能分區、景區的道路。考慮客運、貨運、護林防火需要,簡易公路的改建或新建的公路,按林區二級公路或按交通部山嶺重丘四級公路標準規劃,但路面為水泥混凝土,平整無塵。
       
        5.3步行道森林公園連接景點、景物,供游人步行游覽的道路,包括步行小徑與登山石級。步行道順山形地勢,曲直自然,一般按1-3m進行規劃設計。
       
        5.4特殊交通設施為了滿足不同層次游客的需求,尤其是便于年老體弱者的游覽,在不破壞景觀的前提下,可考慮設置升降梯、索道、纜車道等特殊交通設施。
       
        5.5在道路設計時應在合適的位置設置觀景平臺,如在突出的山嘴或是山頂平坦地帶,以供游人停車觀看或是眺望山巒之壯觀雄偉,達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6.森林公園營建中存在的問題
       
        6.1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限制.森林公園的建設屬于上層建筑的范疇,社會經濟的各發展階段對森林公園建設有著巨大的影響,決定了我國森林公園建設的多層次與多樣化。
       
        6.2忽視自然,未與自然相融合對自然不夠重視,在建設過程中,對自然的原生本底進行了大規模的改變,改變山川地貌的形狀,旅游帶來的垃圾以及接待區域產生的污染水未得到較好的處理等等。
       
        6.3 生物生境破壞嚴重.生物生存環境被破壞,人為的設施改變了棲息地的景觀格局,使棲息地破碎化,面積減少,數量增多,總體上降低了生物多樣性。
       
        7.我國森林公園建設的策略
       
        7.1 明確森林公園在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過程中的地位與作用。森林公園的建設方向應該是“生態園”。不要把森林公園當作城市公園和人工庭園來建。
       
        7.2 科學地確定森林公園建設的核心與內容森林公園作為國家生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7.3 健全森林公園支持保障體系.特別是以法律的形式明確森林公園在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進一步促進和規范森林公園建設與管理。
       
        8.入世與我國森林公園發展的前景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休閑已成為人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旅游也成為了我國重要的經濟支柱。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森林公園建設就成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標志。森林公園建設應抓住意境、氛圍、美感,體現知識性、野趣性、審美性,改善人類生存條件和生活質量,其中最重要的是有利于塑造健康的體魄。加入WTO后也必然的推動作為森林旅游載體的森林公園的建設。據媒體報道我國2002年以森林公園為主體的森林生態旅游業,僅門票收入所創造的經營產值即達到37億元,社會綜合產值達850億元,每年參加森林生態旅游的游客已達3億人次,僅森林公園則達到1億人次,正在以每年30%的幅度增長。森林生態旅游也已成為我國非貿易重要外匯收入來源之一。我們要樹立“大森林.、大旅游”的思想,以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在加大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通過采取優惠政策,吸引國內外大集團、大企業參與森林旅游開發;同時還要在加大人才引進和培養。通過環保宣傳和環保知識教育,喚醒人們的環境意識,提倡生態文明,水葆森林公園的旅人、碧水、寧靜和絕色確??沙掷m發展。
       
        Nature vs. nurture: manag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forests, agroforestry and wild biodiversity
       
        Abstract Many agroforestry systems are found in places that otherwise would be appropriate for natural forests, and often have replaced them. Humans have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forests virtually everywher they both are found. Thus ‘natural’ defined as ‘without human influence’ is a hypothetical construct, though one that has assumed mythological value among many conservationists. Biodiversity is a forest value that does not carry a market price. It is the foundation, however, upon which productive systems depe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roforestry and the wild biodiversity contained in more natural forests is a complicated one, depending on the composition of the agroforestry system itself and the way it is managed. Complex forest gardens are more supportive of biodiversity than monocrop systems, shade coffee more than sun coffee, and systems using native plants tend to be more biologically diverse. Nonnative plants, especially potentially invasive alien species, threaten biodiversity and need to be avoid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ests, agroforestry and wild biodiversity can be made most productive through applying adaptive management approaches that incorporate ongoing research and monitoring in order to feed information back into the management system. Maintaining diversity in approaches to management of agroforestry systems will provide humanity with the widest range of options for adapting to changing conditions. Clear government policy frameworks are needed that support alliances among the many interest groups involved in forest biodiversity.
       
        Tree diversity in primary forest and different land use systems in Central Sulawesi, Indonesia
       
        Abstract We studied the tree communities in primary forest and three different land use systems (forest gardens, ca. 5-year-old secondary forests, cacao plantations) at 900–1200 m elevation in the environs of LoreLinduNational Park, Central Sulawesi. The primary forests had ca. 150 tree species =10 cm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dbh) per hectare, which is unusually high for forests at this elevation in southeast Asia. Basal area in the primary forest was 140 m2 ha-1, one of the highest values ever recorded in tropical forests worldwide. Tree species richness declined gradually from primary forest to forest gardens, secondary forests, and cacao plantations. This decline was paralleled by shifts in tree family composition, with Lauraceae, Meliaceae, and Euphorbiaceae being predominant in primary forests, Euphorbiaceae, Rubiaceae and Myristicaeae dominating in the forest gardens and Euphorbiaceae, Urticaceae, and Ulmaceae in the secondary forests. Cacao plantations were composed almost exclusively of cacao trees and two species of legume shade trees. Forest gardens further differed from primary forests by a much lower density of understorey trees, while secondary forests had fewer species of commercial interest. Comparative studies of birds and butterflies demonstrated parallel declines of species richness, showing the importance of trees in structuring tropical forest habitats and in providing resources.
       
        參考資料:
       
        [1]李沁. 張劍英. 談國家森林公園總體規劃及其完善問題 。山西林業科技。1994年03期(網絡檢索-清華同方,途經-主題檢索)
       
        [2]陳戈. 夏正楷. 俞暉. 森林公園的概念、類型與功能 林業資源管理2001年03期(同上)
       
        [3]古文強 張建文關于森林公園園區道路的規劃與設計廣東林勘設計-2004年4期(網絡檢索-重慶維普,途經-主題檢索)
       
        [4]徐國禎. 在建立森林公園時如何對現有森林進行改造 中南林業調查規劃1994年01期(網絡檢索-清華同方,途經-主題檢索)
       
        [5]但新球. 森林公園的療養保健功能及在規劃中的應用 中南林業調查規劃1994年01期(同上)
       
        [6]于偉蓀。論森林公園是林業承擔“雙屬性”使命的重要載體中國林業產業-2005年1期(網絡檢索-重慶維普,途經-主題檢索)
       
        [7]劉加利. 我國森林公園開發建設的現狀與未來 中南林業調查規劃1994年03期(網絡檢索-清華同方,途經-主題檢索)
       
        [8]秦常玉. 謝民靈。森林公園開發與經營的思考 山西林業1995年03期(同上)
       
        [9]周保平. 加強森林公園建設的宏觀調控之淺見 能源基地建設1995年05期(同上)
       
        [10]李礦明. 包焱. 關于森林公園植物景觀規劃設計的探討 中南林業調查規劃1996年03期(同上)
       
        [11]王長安. 論我國森林公園建設和森林旅游業在林業及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與作用 林業資源管理1997年05期(同上)
       
        [12]林作園. 森林公園是現代城市的“神經細胞” 新疆林業1998年02期(同上)
       
        [13]趙彩山. 王禹彬. 彭鵬. 于連華議森林公園的生物多樣性保護 林業勘查設計1998年01期(同上)
       
        [14]李玉平. 入世:森林公園發展的新契機 湖南林業2002年01期(同上)
       
        [15] Agroforestry Systems
       
        Publisher: 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 B.V., Formerly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B.V.ISSN: 0167-4366 (Paper) 1572-9680 (Online)DOI: 10.1023/B:AGFO.0000028996.92553.eaIssue: Volume 61-62, Numbers 1-3Date:January 2004Pages: 155 - 165Special Issue:New vistas in Agroforestry
       
        [16] 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
       
        Publisher: 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 B.V., Formerly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B.V.ISSN: 0960-3115 (Paper) 1572-9710 (Online)DOI: 10.1007/s10531-004-3914-7Issue: Volume 14, Number 3Date:March 2005 Pages: 547 - 560
       
       來源:網絡   作者:陳健
       
       
       
      [ 論文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論文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