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市化建設的發展,日益增加的人群活動影響城區土壤的自然性狀已發生很大的改變,成了獨特的城市土壤,從而對園林植物的生長產生影響。
1.城市土壤的特點
1.1 土壤無層次
人為活動產生各種廢棄物,過去長期多次無序侵入土體和地下施工翻動土壤,破壞了代表土壤肥力的原土壤表層或腐殖層,形成無層次、無規律的土體構造。
1.2 土壤密實、結構差
城市土壤有機質含量低、有機膠體少,土體在機械和人的外力作用下,擠壓土粒,土壤密實度高,破壞了通透性良好的團粒結構,形成理化性能差的密實、板結的片狀或塊狀結構。
1.3 土壤侵入體多
土壤摻入大量的各種渣礫和地下構筑物及管道等,占據地下空間,改變了土壤固、液、氣三相組成和孔隙分布狀態及土壤水、氣、熱、養分狀況。
1.4 土壤養分匱缺
城區內園林植物的枯枝落葉,大部分被運走或燒掉,使土壤不能像林區自然土壤那樣落葉歸根、養分循環。在土壤基本上沒有養分補給的情況下,已有大量侵入體占據一定的土體,致使植物生長所需營養面積不足,減少了土壤中水、氣、養分的絕對含量。植物在這種土壤上生長,每年都要從有限的營養空間吸取養分,勢必使城市土壤越來越貧瘠。
1.5 土壤污染
城市人為活動所產生的洗衣水、菜瓜湯、油脂、酸堿鹽等物質進入土體內,超過土壤自凈能力,造成土壤污染。近年來,一些城市用10%-20%的氯化鈉鹽作為主要干道的融雪劑,融化的鹽水已構成影響植物生存的新污染源。
2.城市土壤對園林植物生長的影響
2.1 土壤密實度對園林植物生長的影響
土壤密實度又稱緊密度或土壤堅實度。城市土壤密實度顯著大于郊區土壤,是城市土壤的一個主要特點。一般人流踐踏地區影響深度為3-10cm,土壤硬度在14-28kg/平方厘米之間,車輛輾壓影響深度為30-35cm,土壤硬度在10-20kg/ 平方厘米,在某些特殊地段,經機械多層壓實后其影響深度可達1米以上。
土壤透氣性、排水和持水能力受土壤密實度的制約。土壤密實度的增高,使通氣孔隙減少,導致土壤透氣性降低,減少了氣體交換,樹木生長不良,甚至可使根組織窒息死亡。在土壤密實地區,由于植樹坑內土壤經過挖掘回填而造成坑內外土壤密實度的差別,常使樹木根系無法穿透坑外密實土層而形成環繞植樹坑壁生長的畸形分布,樹木生長狀況也因而惡化,另外灌溉或降雨后坑內水分的垂直滲漏和水平擴散受阻而造成坑內積水,可導致樹木爛根死亡。同時,隨著土壤密實度的增加,機械阻抗也加大,妨礙樹木根系的延伸。
土壤密實可使某些樹木形成菌根的數量銳減。與樹木根系共生的菌根,可使吸收水分和鹽類的根表面積擴大100-1000倍,可提供額外的一些無機鹽類,特別是增加可給態氮素以改善樹木的營養狀況。城市土壤密實對菌根發生的抑制作用,使具外寄生型菌根的樹木如松屬,云杉屬、冷杉屬、落葉松屬等以及具有內寄生型菌根的樹木如銀杏屬、柏科、杉科、槭屬、懸鈴木屬、榆屬等的樹種適應生存能力下降。
土壤密實對根系生長的限制,常使樹木改變其根系分布特性,不少深根樹種變為淺根分布,多數樹種支持樹體的根量減少,從而使樹木的穩定性減弱,易受大風及其它城市機械因子的傷害而倒伏。
總之,植物根在密實的城市土壤條件下生存,生理活性降低而壽命短,出現爛根和死根,地上部分得不到足夠的水分和養分,呈現枯梢和焦葉,這樣,長勢一年不如一年直至枯死,相反,土壤硬度小于0.8kg/ 平方厘米,土壤容重小于0.9g/ 立方厘米時,土壤水分和養分匱缺,根生長細弱也出現死根,枝葉焦枯,樹勢逐年減弱最后導致死亡。只有土壤密實度適中,土壤硬度在0.8-8kg/平方厘米 ,土壤容重在0.9-1.45g/ 立方厘米的較疏松土壤上,水肥氣適宜,樹木容易扎根,根系發達,枝葉繁茂。
2.2 土壤養分對園林植物生長的影響
城區內植物的落葉、殘枝常作為垃圾被清除運走,難以回到土壤中,使土壤營養循環中斷,有機質含量很低,據測定城區多數土壤有機質含量在1%以下,有機質是土壤氮素的主要來源,有機質的減少又直接導致氮素的減少,多數土壤的堿解氮在30ppm以下,速效磷不足15ppm,與城郊土壤相比,氮磷含量減少到1/2—1/3屬于缺素土壤。
植物需要的16種以上必須營養元素,大部分由土壤供給。植物根系從土壤中吸取溶于水中的無機鹽類是形成植物葉綠素,各種酶和色素的基礎物質,也是光和作用的活化劑,尤其是低氮會阻礙光合作用的進行。城市土壤養分的匱缺,使城市植物的碳素生長量大為減少,加上通氣性差和水分匱乏等因素,使城市植物較郊區同類植物生長量要低,其壽命也相應縮短。
2.3 城市土壤水分對園林植物生長的影響
植物體內含水為60-80%,成為植物體重要組成部分,植物所需要的水分主要來自土壤。而土壤水主要來自大氣降水和人工補水,貯存在土壤孔隙里,其中有效水在毛管孔隙內,隨毛管力作用水在管內上下運動,上至田間持水量,下至萎蔫系數之間。適宜植物生長的含水量應是土壤田間持水量的60-80%.土壤含水量多少與土壤渣礫含量、土壤密實狀況、地面鋪裝和距地表水遠近、地下水位高低等有關。城市土壤密實度高,含有較多渣礫等夾雜物,加之路面和鋪裝的封閉,自然降水很難滲入土壤中,大部分排入下水道,以致使自然降水量,無法充分供給樹木以滿足其生長需要,而地下建筑又深入地下較深的地層,從而使樹木根系很難接近和吸收地下水,因而土壤含水量低供水不足,使城市植物水分平衡經常處于負值,進而表現生長不良,早期落葉,甚至死亡。
2.4 城市土壤空氣對園林植物生長的影響
土壤空氣中的氧氣來自大氣。城市土壤由于路面和鋪裝的封閉,阻礙了氣體交換,土壤密實,貯氣的非毛管孔隙減少,土壤含氧量少。植物根系是靠土壤氧氣進行呼吸作用產生能量,來維持生理活動的。由于土壤氧氣供應不足,根呼吸作用減弱,對根系生長產生不良影響。據調查,如果土壤通氣孔隙度減少到15%時,根系生長受阻,土壤通氣孔隙度減少到9%以下時,根嚴重缺氧,進行無氧呼吸而產生酒精積累,引起根中毒死亡,同時,由于土壤氧氣不足,土壤內微生物繁殖受到抑制,靠微生物分解釋放養分減少,降低了土壤有效養分含量和植物對養分的利用,直接影響植物生長。
2.5 城市土壤溫度對園林植物生長的影響
土壤溫度主要來自太陽熱輔射和煤燃燒產生的熱量。土壤溫度的高低,因氣候日變化和年變化而波動。在城市環境里,由于建筑物朝向的不同,引起土溫差異,而對植物生長產生影響。在北方地區的城市,樓北側比樓南側全年土溫偏低,冬季結凍期長,樹木在春秋季節里長勢和物候期上,要比其他地點的樹木有明顯差異。春季氣溫逐漸轉暖,地上營養器官開始活動,而地下根系仍處于凍土層之中,引起地上樹木枝葉失水,出現抽條;秋季里由于氣溫和土溫降低,引起樹木提前落葉。此外,道路鋪裝在陽光直射下,夏季里地表土溫高達50°C以上,致使表層根系日灼,失去活力。
2.6 城市土壤侵入體對園林植物生長的影響
2.6.1 土壤夾雜物對植物生長的影響
在城市建設過程中,各類夾雜物進入土壤,固體類夾雜物如磚渣、焦渣、礫渣等。在形成單一堅硬夾雜物層的地方,常會使根無法穿越而限制其分布深度和廣度。土壤中固體類夾雜物含量適當時,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尤其是粘重土壤)的通氣透水能力,促進根系生長;但含量過多,會使土壤持水能力下降。同時,渣礫本身占有一定體積,使土壤相對減少,進而降低土壤水分的絕對含量,常使城市植物的水分逆境加劇,尤其早春供水不足。
城市土壤所含夾雜物中,煤球灰渣內含養分雖可參與分解活動,而使植物吸收,但含量極低。其余夾雜物基本不起營養作用。隨著夾雜物含量增加,土壤所給總養分相對減少。某些含石灰的夾雜物,可使土壤鈣鎂鹽類增加,使土壤pH值增高。由于pH值的增高,不僅降低了土壤中鐵、磷等元素的有效性,也抑制了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動及對其他養分的分解。夾雜物的存在,又使土壤中粘粒含量相對減少,膠結物質減少,鹽基代換量低,造成土壤保肥性差。
2.6.2 土壤內構筑物對園林植物生長的影響
城市多數植物生長在人工環境中,其正常生長所需營養面積,包括根系垂直生長和水平伸展的生存空間,都由于城市構筑物的影響而受到限制,從而改變根系分布狀況及數量。各類地下管道的鋪設,雖有局部疏松土壤、有利于根系沿縫隙穿透的作用,個別地區鋪設熱力管道,在與種植植物距離適當時,還可提高地溫,減少凍土層而有利于棣棠、大葉黃楊等不耐寒樹種的越冬和存活;但在管道密集排列鋪設的情況下,則會限制根系的垂直分布,并使土壤提升水分的毛細管被切斷。在某些地下工程中,如地下商場、停車場等,這種情況更為典型,它們使植物生長在構筑物上下阻隔、類似大花盆的環境之中。城市地下構筑物對植物根系生長的不良影響,雖因樹種不同而異,但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2.7 城市土壤污染對園林植物生長的影響
城市土壤鹽分滲透到植物根區,造成對植物生存的威脅。鹽分能阻礙水分從土壤中向根內滲透和破壞原生質吸附離子的能力,引起原生質脫水,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此外,氯化鈉的積累,還會削弱氨基酸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謝作用,阻礙根部對鈣、鎂、磷等基本養分的吸收,導致土壤板結,通氣和供水狀況惡化。
樹木攝取過多鹽分,在尚未致死的情況下,可以通過落葉部分地轉移鹽分,但又可隨落葉回歸土壤中。在土壤排水能力較好的情況下,充分的降水和過量的灌溉,可把鹽分淋溶到根系以下更深的土層中而減輕危害;但當鹽分過高時,在很短時間內仍然可致樹木于死地。雖然受害植株土壤鹽分可得到水分淋溶,但在自然降雨和人工灌溉數量都有限的情況下,將鹽分淋溶到根系分布范圍以下的數量是很少的,并且還受城市土壤底層密實因素制約。
城市樹木受害后,一般闊葉樹表現為葉片變小,葉緣和葉片有枯斑,呈棕色,嚴重時葉片干枯脫落。有的樹木表現為多次萌發新梢及開花,芽干枯。針葉樹針葉枯黃,嚴重時整枝或全株枯死。
3. 減少城市土壤對園林植物生長不良影響的措施
3.1 適地適樹
根據不同的城市土壤類型所提供的植物生存條件,嚴格選擇適宜和抗逆性強的樹種。在緊實土壤或窄分車帶上(帶寬小于2m),要選擇抗逆性強的樹種栽植;綠地渣礫含量30%左右的土壤,要植喜氣樹種而不要植喜水肥樹種;在湖邊等處地下水位高的綠地上,要選擇喜濕樹種栽植;在鹽堿綠地上(含鹽量大于0.3%或pH大于8)要選擇耐鹽堿樹種栽植;在樓北綠地上,要選耐陰、萌動晚的樹種栽植。綠化用地在綠化設計時,要力求做到適地適樹。
3.2 改土適樹
3.2.1 增加土壤養分。
為改善城市植物養分貧乏的狀況,結合城市土壤改良,進行人工施肥,采取適用于城市植物的肥釘、肥棒、緩釋肥等不同類型的肥料和相應的施肥器械及施肥方法,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施肥時間、深度、范圍和施肥量等的確定,要以有利于植物根系吸收為宜。還可選栽具有固氮能力的植物以改善土壤的低氮狀況。
3.2.2 改善土壤通氣狀況
?。?)為減少土壤密實對城市植物生長的不良影響,除選擇一些抗逆性強的樹種外,還可通過往土壤中摻入碎樹枝和腐葉土等多孔性有機物或混入少量粗砂等,以改善通氣狀況。必要時,地下埋設通氣管道,安裝透氣井等。對已種樹木的地段,可在若干年內分期改良。在各項建設工程中,應避免對綠化地段的機械輾壓,對根系分布范圍的地面,應防止踐踏。
?。?)園林綠地人行道鋪裝,在條件可能的情況下,改成透氣鋪裝,促進土壤與大氣的氣體交換。
3.2.3 調節土壤水分
?。?)根據土壤墑情,做到適時澆水,以滿足植物對水分的需求。在澆水方法上,可根據土壤類型確定。保水差的土壤,澆水要少量多次;板結土壤,澆水應在吸收根分布區內松土筑埂澆水;
(2)擴大城市地表水面積,減少地面鋪裝,增加地下水,提高土壤含水量。
3.2.4 為減少城市構筑物對植物生長的不利影響,對植物有限營養面積內的土壤進行分期分段深翻改良和進行根系修剪,選淺根地被植物和改進植物配置,以減少共生矛盾,為改進城市街道植物生存空間過于狹小的狀況,應合理設計道路斷面。
3.2.5 防止化雪鹽危害
?。?)嚴格控制化雪鹽的合理用量,及時消除融化雪水,嚴禁將帶鹽的雪堆放到樹木根區,改善行道樹土壤的透氣性和水分供應,增施硝態氮、鉀、磷、錳和硼等肥料,以利于淋溶和減少對氯化鈉的吸收而減輕危害。
(2)改進現有路牙結構,并將路牙縫隙封嚴,阻止化雪鹽水進入植物根區。
參考文獻:
1、陳自新許慈安譯樹木生態與養護中國建筑工業版社 1987
2、陳自新李玉和楊遂城市地下環境對植物生存條件的影響中國園林 1987(4)
3、李玉和城市土壤密實度對園林植物生長的影響及利用措施中國園林 1995(3)
4、李玉和城市土壤形成特點肥力評價及利用與管理中國園林 19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