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中旬生態景觀規劃與營建學術論壇在上海展覽館舉辦。景觀界知名設計師劉濱誼、俞孔堅等多位行業大腕齊聚一堂,以“和諧生態,綠色中國”為主題,探討在建設美麗中國和生態文明社會大背景下,園林景觀行業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論壇為園林景觀企業搭建全新的信息交流平臺的同時,所傳遞出的最新的景觀形式和造景理念頗值得借鑒。
從“小園林”到“大風景”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景觀學系系主任劉濱誼表示,當代風景園林所涉及的是整個地球表層的自然與人居環境,那種“畫地為牢”、一墻以蔽之的“純”園林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他展示了一張拍攝于2009年國內某知名城市的照片,“有城市,有村莊,就是沒有風景園林。”他認為,真正的園林城市應該有生態綠網,有公園,有開敞的綠化空間、河流水系等。
風景園林究竟能發揮什么作用?風景園林絕不僅僅是“茶余飯后”的產物,也不是通常意義的“小園林”。此次論壇上,劉濱誼積極倡導“大風景”:風景園林需要面向更為廣闊的社會實踐,從園林與公園設計、綠地系統規劃、風景名勝區規劃設計擴展,從各類生態保護規劃、園區規劃、風貌規劃、旅游規劃、自然與文化遺產保護規劃、遺址規劃等實踐領域迅速擴展出來。大風景的目標是整合現有風景園林的理論與實踐,整合現有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實現風景園林學科的轉折性提升。
他認為,大風景對人類環境、社會、經濟有巨大作用。大風景與自然山水及其演化有關,它影響和改變自然的進程;與人類社會文明有關,它推進并豐富社會歷史文化、尤其是精神文明的提升;與人居生存息息相關,它提供生存必需、改善生活質量、健康人類身心;與人居形態有關,它改變城市、鄉村的環境生態、空間形象和大眾行為。
AECOM公司副董事、區域景觀設計總監沈同生提出的“綠境”概念,與“大風景”有著極為相似的內涵。他認為,景觀需納入基礎建設的一部分,建立以景觀生態系統為基礎的綠地生態系統,風景園林是多專業的服務與整合,景觀規劃師串聯學科,提供最優方案。“風景園林需要更為寬廣深入的學科交叉,因為廣泛的實踐和研究,就需要更多的學科介入、更深層次的交叉。”
景觀設計需要“大腳革命”
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院長俞孔堅的演講一向大膽、尖銳、獨特。他展現的畫面是養在深閨的小姐的小腳和在草地上玩耍的女孩的赤腳。“大腳是生產、豐產的,但我們現在是包裹自然之腳,以換取城市性。在裹了腳的城市里,那些粗野的高雅被稱為美麗,比如園林運動,為了無用的美麗,我們扭曲和致殘軀體,這就是現在的‘小腳主義+美麗的巨物主義’,而我們夢中所謂理想的城市,就是被裹了腳的城市,猶如‘小腳巨物’。”他說。
“景觀設計的路在何方?我認為,我們行業人所能做的就是‘大腳的革命’。”俞孔堅提出兩大戰略,一是建立國土安全格局、綠色基礎設施;二是建立新美學,即以低碳、生態為核心的“大腳美學”。他說,新型城鎮化的關鍵在于保護生態、建設宜業宜居新城,我們要還大地一雙“大腳”:“反規劃”建立一個生態基礎設施,是相對于現在道路、排水等灰色基礎設施的綠色基礎設施;城市要與洪水為友,拆除防洪水泥大堤,建設生態防洪體系,回到自然生態;砸掉水泥,建成會“呼吸”的河道;要恢復土地的生產力;珍惜腳下的文化和普通人的遺產;最小限度干預自然;讓自然做功,收集雨水,改良土壤……
小改變可以解決大問題,低碳美麗要從我家做起、從自身做起。俞孔堅在演講中還展示了自家的照片,家里的陽臺、墻壁都在進行生產。“一年可以生產32公斤蔬菜呢,生態墻可以降溫,墻面長出蔬菜、虎耳草、蕨類等植物。”
來源:網絡
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