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縣堅持念‘山’字經、寫‘林’字文、打生態牌、走特色路,積極打造核桃、板栗、中藥材、生漆、中蜂養殖等特色林業產業,走出了一條具有城口特色的山區林業產業發展之路,被國家林業局作為經驗典型向全國推廣。”日前,城口縣林業局局長滕久松告訴筆者,城口縣做好“低改”、“高創”、“特色”三篇文章,即“低效改管護、干果高產示范園建設、立體特色林業發展”三種模式,林業經濟發展迅速。城口先后獲得“全國經濟林之鄉”、“中國核桃之鄉”、“中國綠色生態板栗之鄉”、“中國綠色生態中藥材示范縣”等稱號。
做好“高創、低改”文章 以點帶面促增收
“去年,北屏鄉蒼坪村建立1000畝板栗示范園;仁河林場建設500畝干果高產示范基地……”滕久松說,城口大力推行干果高產示范園建設模式,在北屏、東安、嵐天等多個鄉鎮高規格打造干果示范園,新建以核桃、板栗為主的干果林總規模達10.4萬畝,并對建成后有一定規模且達到標準的林農或業主,給予政策傾斜和補助獎勵。
在新建干果林的同時,城口縣實施低效改管護模式,在現有的22.7萬畝老林資源中實施了6萬畝低效林改造。
“科技是林業發展的核心動力,創新是高效益發展林業經濟的重要渠道。”滕久松告訴筆者,縣林業局積極開展嫁接等關鍵技術探索,2014年在厚坪鄉開展核桃高枝嫁接技術改造試點,實現產量提升30%。同時,城口縣通過政策引導,鼓勵市場經營主體與農戶特別是貧困戶建立長期穩定的利益聯結關系,積極推行“公司+基地+貧困戶”、“合作社+基地+貧困戶”和“大戶帶小戶、村干部帶散戶”等發展模式,拓寬貧困戶增收渠道。
“去年,我收獲了1000斤板栗和幾百斤核桃,很輕松就掙了1萬元。”城口縣嵐天鄉星月村村民甘業潤說,林業技術人員經常進村入戶指導和服務林農,對干果林加強病蟲害防治和疏林管護,增加了干果產量,拓寬了農民致富渠道。
目前,城口已發展涉林市場經營主體27家,帶動6000余戶農戶通過發展林業產業增收,其中1400余戶貧困戶發展林業經濟實現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
創新特色林業發展模式 走綠色扶貧之路
“近5年來,城口縣累計新造干果林15萬畝、筍竹2.2萬畝、獼猴桃1萬畝,改造茶葉、木瓜3萬畝,全縣干果資源達到50萬畝。”據城口縣林業局負責人介紹,城口大力推廣“林上掛果、林地種藥、林下養雞、林間養蜂”等具有觀賞性的生態復合型產業發展模式,去年全縣實現核桃、板栗為主的干果產量5800噸,實現產值7820萬元,林業產業逐步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此外,依托獨特的生態氣候、森林景觀和特色產業比較優勢,城口大力發展以戶為單位、具有城口農家特色的“大巴山森林人家”,形成了以“大巴山森林人家”為載體、以鄉村旅游扶貧為依托的林業產業扶貧格局。目前,已發展“大巴山森林人家”887家,帶動3000余戶貧困戶年均增收近3萬元,城口走上了一條依托特色林業產業發展的綠色扶貧之路。
推薦閱讀:
甘肅隴南:林下經濟托起富民產業
山東泰安:林業建設推動苗木產業發展 綠了荒山富了村民
杭州蕭山:新街苗農今年扦插小苗25億株
河南:內黃種杭白菊成農民致富新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