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營之道 » 正文

      云南普洱:鎮沅林下經濟 “戴綠帽”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12-01  

       鎮沅縣林下經濟“戴綠帽”“走野路”,產業發展全面開花,并在經過了養殖戶自發創業,各自為陣后,納入了全縣骨干產業發展大計,準備向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發展。 

      從“野路”來

      10月底,鎮沅縣早晚的天氣轉涼了,者東鎮野生蛙養殖戶王進彪有些犯愁:養蛙源于小時候最愛的活動“抓石蚌”(方言,即捕石蛙),從野外抓來幾十只石蛙開始,王進彪通過看視頻、四處考察,硬是自己摸索著過了繁殖關、飼養關,養到了如今的2萬多只蛙。雖然之前就取得了“云南省野生動物馴養繁殖許可證”,但是一個多月前才拿到“野生動物經營許可證”,賣出了首批100公斤商品蛙后就趕上了冬天來臨,石蛙冬眠,生長延緩。辦法是早就想好了:購進加溫設備,對進棚的山澗水和棚內空氣加溫,阻止青蛙冬眠,卻因為缺乏資金沒來得及做。

      鎮沅縣林下經濟發展最初大都來自“野路”。

      地處哀牢山自然保護區,鎮沅縣保護區面積為9676公頃,是國家一類林區縣,森林覆蓋率高達72.52%,全縣林業用地面積484.86萬畝,適合發展林下經濟的林地多達150余萬畝。哀牢山中“野物”多,共有一片棲息地,人類的生產生活軌跡必然與“野物”牽絆甚多。

      者東鎮茂林生態野豬馴養公司養的就是“家養二代野豬”——放養的母豬與山里的野公豬雜交產下的野豬仔。馴養基地就在哀牢山系的帕跌山下,山高林深,2010年以來,公司在上萬畝的森林里放養野豬仔,以森林的野果野菜為主食,投放少量苞谷粒為輔食,生長周期相對較慢,三年才能長到40至50公斤左右,但肉質好。

      “野豬王”——馴養公司負責人李啟兵介紹,剛開始時,別說成立公司,基地差點因為沒有資金栽種喂養野豬的青飼料而關閉。后來在縣林業局的大力支持下,才渡過了難關。目前,馴養基地存欄野豬大約500多頭,每年可以出售200頭,同時可對外供應野豬仔。公司與鎮沅縣農記飯莊達成合作,由餐館直銷生態野豬肉。鎮沅縣林下經濟發展又多了一種模式:“專業合作社+基地+直銷店”。農記飯莊的生意也比以前更有特色更好了,今年還把分店開到了思茅城區,野豬肉進軍更廣大市場。

      不砍樹也能致富

      鎮沅縣林業局副局長劉志斌告訴記者,“多年以來,鎮沅縣已不搞‘木頭財政’、不毀林開荒,森林砍伐指標逐年壓縮,生態環境保護力度逐年加大。戴好林下經濟綠帽子,走好林下經濟這條野生路,尋求群眾增收致富的突破點,已經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普遍認同和支持。”

      在恩樂鎮五一村委會扎拉村民小組,村民李吉永介紹,2001年,他到山里挖來30多棵刺苞樹開始種植,每公斤35元的刺苞菜成了家里主要的經濟收入。全村42戶人家就有29戶林下種植刺苞菜,有的人家已種植7至8畝,年收入達3萬余元。

      2013年,恩樂鎮玻烈村的楊春成和哥哥楊春林承包和租賃了300多畝林地,開展立體仿野生種植。樹上種植石斛,林下種植有黃精、白芨、重樓等中藥材。去年、今年共采收石斛花300余公斤,收入50多萬元,今年將要采收的石斛鮮條已被全數訂購,預計兩年的總收入可達60萬元以上。

      楊家倆兄弟牽頭創辦的專業合作社還帶動了13戶21人以林地和現金入社。截止今年9月,合作社總融資額超過200萬元,規劃種植面積超過2000畝,完成綜合開發1400多畝。在基地基礎上,楊春成建起了農民專業合作社與家庭農場相結合的百應山莊園,走出了一條生態保護與經濟開發相適宜的林下仿野生藥材種植之路。

      近5年的培育,鎮沅縣林下經濟產業按照林副產品采集、林下種植、林下養殖協調發展的模式穩步推進,形成了點多面廣、帶動輻射強的朝陽產業,成為了林業經濟增長的新引擎。2014年末,全縣累計綜合開發林下面積3萬余畝(不含林果面積),實現林下經濟產值2.79億元,占林業生產總值的20.05%。預計2015年能實現產值3.1億元以上。

      “野路”坎坷

      政府引導、典型示范,鎮沅縣林下經濟產業全面開花。

      不僅經營的種類多種多樣,仿野生石斛、龍膽草、草果、重樓、天麻等中藥材種植,瓢雞、腺雞、山雞、豪豬、野豬、石蛙、黑山羊等林下特色動物馴養繁育,刺五加、苦藤菜、象蹄葉、香椿、刺包菜等林下蔬菜種植,形成了“山上種樹——樹下養畜禽——畜禽糞肥地——林地栽樹”的立體林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經營的模式也多種多樣,有公司有合作社有散戶,如“公司+基地+農戶”,“養殖公司+餐廳”,“公司+農戶”等等。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鎮沅縣成立林藥材專業合作組織14家、林禽專業合作組織10家、林畜專業合作組織8家。記者在走訪中發現,林下經濟發展的主體為林農個體,林農合作社,自身基礎條件薄弱,缺乏科技支撐;僅靠自身原始積累及爭取小部分項目資金投入,規模化速度緩慢;無龍頭企業帶動,各種、養殖戶各自為陣,抗擊市場風險能力弱。

      這條“野路”要走向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和產業化的金光大道,還存在很多問題和困難:總量小,層次低,聚集度低,轉化率差;“大資源、小產業,大市場、小生產”仍然比較突出;林下產品多為初級產品,停留在發展第一產業和初級產品生產加工階段,與市場需求和林農要求有較大差距。

      以徐祖明的鑫源野生動物養殖場來說,養殖場建于2008年,專門從事豪豬養殖,采取“合作社+示范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多次被國家及省級部門表彰。隨著豪豬養殖規模不斷擴大,養殖技術和管理經驗日趨成熟,入社農戶不斷增多,2015年6月26日,鎮沅縣滇猬農林產業開發有限公司成立,一方面繼續對農戶進行專業指導、推廣、商品回收;另一方面,公司也計劃與專業院校合作,進行豪豬食品深加工。雖然目前公司每年豪豬母豬種培育能力在2000只左右,都不能滿足養殖戶的需求,更不用說支撐起一條生鮮食品生產線。保種基地急需擴種、擴繁,產業鏈的延伸需要技術支撐,生產線建設需要資金——這不僅是鑫源野生動物養殖場面臨的難題,也是鎮沅縣林下經濟產業所要面對的課題。

      “野路”需上高速路

      說起為什么要在鎮沅投資,鎮沅華晨林業發展有限公司經理李雋說:首先當然是鎮沅縣豐富的自然景觀和物種資源。此外,鎮沅縣是即將動工建設的玉(溪)臨(滄)高速的必經地,這對公司未來要建設的中藥材物流集散中心來說也極為有利。

      2010年,華晨公司在鎮沅縣振太鎮購買林地農地8000多畝,作為林下中藥材種植生產經營基地。2013年,成立了鎮沅子公司,形成了昆明和基地兩個管理團隊:昆明團隊負責市場開拓,鎮沅子公司組織生產經營活動,先后投資4193萬元,以生態經營理念,開發林上和林下經濟立體發展模式。現已建成美國山核桃種植園1214畝、奇異果園50畝。2014年開始林下中藥材種植,建成藥材試驗地“百草園”100畝,各類中藥材種植面積1500畝。在這個過程中,公司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全新理念和模式,在生產技術和科技研發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2015年起,華晨林業發展有限公司發揮科技先導作用,將科技成果快速轉化為生產力,開始進行2萬畝中藥材GAP認證生態藥源種植基地建設。目前桔梗已部分推廣,南美油藤與加工企業達成了推廣地域保護和產品銷售框架協議,具備了大面積推廣種植的條件。

      作為一個有實力、有資金、有技術、有遠見的企業,華晨林業將建設中藥材科技研發、加工銷售、物流集散中心,項目建設期計劃為3年,項目投資2000萬元,建設期結束全縣9個鄉(鎮)設立中藥材收購點,縣城建成占地面積30畝,集科技研發、產品加工、倉儲、物資管理、產品交易和調運為一體的中藥材物流集散中心。

      目前,中央、省、市、縣各級均出臺了發展林下經濟的實施意見,鎮沅縣也及時調整,發展林下經濟的思路越來越清晰:把林下經濟作為全縣五大骨干產業之一來抓。為此,縣里專門成立了林下經濟產業發展領導小組,修改完善全縣《林下經濟產業發展規劃》,重點確定了以林(副)產品采集和林下種、養殖相結合的林下經濟產業發展和主攻方向;全縣各有關部門加強協調合作,打造一批示范戶示范村示范點,發揮引領示范帶動作用;通過政策扶持、整合項目資源等措施,為林農、合作經濟組織及龍頭企業提供政策資金保障,有效解決產業發展的資金瓶頸;同時,引進、扶持、依托龍頭企業,鼓勵發展精深加工,拉長、加寬、增厚林下經濟產業鏈,精心培育一批地方特色品牌產品,促進林下經濟向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發展。

      推薦閱讀:

      陜西寧強:大力發展林下經濟

      天津:種植觀賞苗木 增加集體收入

      江蘇太倉:推廣新技術新產品 加快花木產業發展

      山東:運用“互聯網+” 讓鮮花走出平度

       
       
      [ 園林人物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園林人物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