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子壩村,位于秦嶺腹地城固縣雙溪鎮,總人口76戶277人,總面積3.68萬畝,其中耕地529畝,林地3.6萬畝,林地占總面積97.9%,人均純收入不到1000元,全村80%貧困戶,為遠近聞名的貧困村,一直過著“吃糧靠返銷,生計靠砍樹”的日子!
2010年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號角在寂靜的小山村中吹響,村主任帶領村民轉變思路“依林致富”,大力發展厚樸藥材林和食用菌等林下經濟,實現不砍樹也能致富。截至2015年11月,全村發展厚樸藥材林3920畝,栽植厚樸樹121萬株,實現經濟效益1815萬元,人均增收6550元;種植食用菌40多萬袋,產值350多萬元,年利潤160萬元,人均年增收5000多元。人均純收入與2000年相比翻了近5倍,投資100多萬元修路架橋,昔日的窮山溝變成了遠近聞名的生態經濟強村。
林下經濟成效初顯
2010年,集體林權制度主體改革結束后,我省完成1.48億畝集體林地確權,以此契機全省各地大力發展林下經濟,391萬農戶、1547萬林農從中受益,依林致富激情迸發。
2012年,國務院辦公廳出臺《關于加快林下經濟發展的意見》,陜西林下經濟發展駛入快車道。特色林下產品陸續開發,豐產高效林下經濟模式不斷涌現。涌現出林藥、林菌、林苗、林糧、林菜、林茶等林下種植模式,種植總面積440余萬畝,產量16.5萬噸,產值約62億元,惠及農戶39.2萬戶,林農純收入8.8億元;全省陸續形成林禽、林畜、林蛙、林蜂、林馴等模式,養殖面積192萬畝,產值48.5億元,惠及農戶17.6萬戶,林農純收入13億元;野生藥材、野生食用菌、山野菜、野蜂蜜等林產品采集加工規模以上企業已達50余家,采集加工量13.4余萬噸,產值7億元;利用森林資源優勢,大力開展觀光休閑、度假康養、生態體驗等服務,以及地方特色森林人家和城郊林家樂等項目,森林景觀利用規劃面積469.5萬畝,實現產值7.33億元,接待游客1824萬人次。
截至2014年底,我省林下經濟總產值155.1億元(不含干雜果),林業產業龍頭企業26家,林業專業合作社1260個(其中國家級示范社15個,省級示范社50個),從業人員226.9萬人,林農人均林下經濟收益達到1000元。當前,發展林下經濟已成為陜西調整農村產業結構、開辟林農增收致富新途徑的有效載體,是生態林和民生林共同發展、共同促進的有效形式,發展林下經濟所帶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正逐步顯現。
潛力巨大獨具優勢
我省發展林下經濟潛力巨大,具有天然優勢。
資源條件豐富。陜西地理區位獨特,位于黃河、長江兩大流域,跨溫帶、暖溫帶和北亞熱帶三個氣候帶,省域內林地面積大,可開發林地的空間大、潛力也大,動植物品種多,有陸生脊椎動物604種、種子植物171科3754種(約占全國的10%),為林下經濟發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條件。
具有一定基礎。群眾歷來就有林下種養采的習慣,產品優質,市場前景看好。千百年來,山區群眾就有在林下套種糧油瓜果菜和養雞、養鵝、養蜂,種植木耳、香菇等食用菌、藥材及采集林特產的習慣,只是數量少,未能真正形成商品。在各地林業部門的宣傳引導下,各地開始重視規模品牌效應,注重發展地域“綠色、環保、健康”特色產品,滿足人們迫切“綠色”要求,發展前景被林農一致認可。
新型經營主體帶動作用顯著。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實現了“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極大地提升了群眾對林地保護、開發、投資的積極性,促進了林地經營權的流轉,提高了林地市場交易的活躍度,吸引社會資本投資林業,為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開辟了新戰場,為大學生回鄉創業、就業提供了平臺,林業產業龍頭企業、林下經濟發展大戶、林業專業合作社、林下經濟示范基地帶動作用明顯體現,“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化發展模式正穩步推進,市場組織化程度正在逐步形成。
科技實力雄厚。陜西省科研院所眾多,特別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楊凌職業技術學院、民辦技術學院、職業技術學院等農林類高校林立,同時省市縣鄉四級林業、農業技術推廣機構體系健全,各類農林專家和技術人才齊全,可在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等方面為林下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和服務。
近年來,我省林下經濟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整體上仍處于起步階段,發展不平衡,存在地方差異。部分地區對發展林下經重要性認識不到位、政策扶持力度小,林下經濟發展受到資金投入、基礎設施配套等問題制約。
緊抓機遇跨越發展
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論斷,林下經濟作為生態林業民生林業的重要抓手,陜西林業將抓住機遇大力推進林下經濟發展,使之成為陜西經濟增長新亮點。
加大宣傳推廣。2014年2月,陜西省政府出臺《關于加強環境保護推進美麗陜西建設的決定》,實施生態立省和環境優先戰略,為發展林下經濟創造了機遇和挑戰。借此,通過廣播、電視、網絡、傳單等方式,做好林下經濟的宣傳、推廣工作,深入林區,深入人心,促進林下經濟快速發展。
加快示范基地建設。陜西省林業廳將與陜西安康市委、市政府簽訂聯合共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陜西山林經濟發展示范市”戰略合作協議,依托安康優越的生態條件和豐富的生態資源,先行先試建設陜西首家國家公園,兼顧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提升陜西生態旅游的質量和品味,為陜西國家公園體制探索經驗;指導扶持好陜西省太白、佛坪、略陽、嵐皋、山陽和洛南六個國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充分發揮其政策、資金、項目的引導和拉動作用,起到“探路子、出經驗、做示范”的重要作用。同時指導各市縣區根據自身實際,重點林下經濟產業建立2~3個示范點,作為培訓林農、參觀學習和林下經濟發展新技術推廣示范點,加快地方林下經濟發展步伐。
加強政策資金扶持力度。逐步把發展林下經濟納入到農業開發、產業結構調整、科技推廣、生態建設等項目資金支持范圍,發揮資金的導向作用,逐步建立政府引導、搭建平臺,農民、企業為主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引導社會資本進入林下經濟產業;省級財政部門在年度預算中設立林下經濟發展專項資金,積極爭取國家布局重大林業經濟產業項目,重點推進油用牡丹種植、林麝人工飼養、豬苓、魔芋等陜西優勢產業發展,同時加大對發展林下經濟主導產業成績突出的縣(區)、涌現的龍頭(規模化)企業、獲得“中國名牌”“地理標志”“森林認證”等榮譽的名牌企業的獎勵;積極推進林權抵押貸款和涉林小額貸款,從貸款審批手續、貸款期限、利率、貼息等方面出臺具體方面入手,制定扶持政策和貼息標準,著力解決林農發展資金難題。
開展科技推廣,提供技術服務。依托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楊凌職業技術學院等林業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科研力量,攻克林下經濟生產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專題研究發展潛力較大的地域特色產業,推動生產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提升產品附加值,增加林農收入;在省市縣三級開展林下經濟發展培訓班,全面覆蓋林下經濟重點發展區域,拓展林農發展思路,提升林農技術水平,著力解決林下經濟發展中的技術難題思路困境,為林農提供實效服務。
加快市場流通體系建設。以各縣區林權管理服務中心、鄉鎮林業工作站為依托,深入到村組農戶,為林農提供林下經濟發展方面的政策信息,引導農戶選擇項目。引導扶持成立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協會,研判市場,降低營銷風險。對林下經濟農戶、大戶和企業發展連鎖經濟、網絡銷售方面給予資金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