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蓋州市萬福鎮東朝陽村琢磨出了一個新的富民項目,在小榛子上做起大文章,現在正在大力推進示范基地建設,目前已形成600多畝規模,村民的積極性也非常高。
榛子產業前景怎么樣,發展起來之后,收益能有多大變化?日前,記者帶著疑問,來到東朝陽村實地采訪。
來到榛子繁育示范基地,放眼望去,一塊塊已經整理完畢的榛子林成排成縱,迎風生長。東朝陽村黨支部書記呂純杰告訴記者,今年又來一位大連的投資人,在基地東側新建一個占地370畝的榛子園,繁育雜交大榛子苗木。他們村現在正在打造這樣成塊的榛子林,不僅距離近便于管理,而且也節約了采摘和管護的成本。
為什么東朝陽村對榛子林如此情有獨鐘?這個項目前景究竟如何?
東朝陽村有567戶村民,山多地少,荒坡地達到3千多畝。榛子是村里重點發展的“一村一品”特色產業。2011年,省果樹所干果研究室把雜交大榛子項目選定在這里。今年,早期建成的248畝榛子繁育示范基地銷售苗木100多萬株,遠銷到內蒙古、黑龍江等地,銷售額達到700多萬元。在東朝陽村村委會會議室里,呂純杰拿出雜交大榛子的樣品對記者說:“大小是野生榛子的兩倍大,每畝產量達到800多斤,是野生榛子的8倍。榛子基地以每畝900元的價格租種村民的土地,還帶動當地剩余勞動力直接就業,高峰時有上百名村民在這里打工,村民年增收40多萬元。此外,研究所科技人員還免費為村民講解、指導榛子種植要領。”
村看村,戶看戶。老百姓只有見到實惠才敢嘗試去做。今年,為了讓村民看到雜交榛子的效益,東朝陽村村委會組織15位村民代表到本溪桓仁五里甸子鎮老黑山村學習考察,當地村民把大榛子種成“搖錢樹”的事跡震撼了每一位參觀者。今年,東朝陽村6組村民繆樹剛種了20多畝的雜交大榛子,不少村民也開始躍躍欲試,開始在房前屋后種植雜交榛子。呂純杰說:“到2014年末,東朝陽村村民人均收入達到11700元,因地制宜依托著榛子、西瓜、蔬菜制種等產業,村民年均增長近2000元。”
萬福鎮引導農民發展林下產業,既護林又富農,實現生態和經濟效益“雙豐收”。蓋州市小石棚鄉氈帽峪村則依托山區森林和山地資源,推進溜達雞、野豬養殖、林產品深加工等涉林產業發展。
蓋州市小石棚鄉氈帽峪村郁龍野豬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景惠是當地有名的野豬倌,高峰時飼養野豬達到800多頭。如今,李景惠也趕時髦,開始借用微信等互聯網手段銷售他的新產品——溜達雞蛋。2014年3月,李景惠利用承包的屋后林地,嘗試養起了500多只“溜達雞”。等到這些溜達雞產蛋后,他把一些林下溜達雞的照片放在微信朋友圈發布,立即引來朋友圈里好友的關注,大家紛紛點贊,溜達雞蛋一下子火起來了。“這兩天下的雞蛋,必須給我留下!”沈陽市的一位女士在微信里說,給兒媳婦坐月子吃。現在,每天產的100多枚笨雞蛋供不應求。李景惠說:“不用去市場了,坐在家里就把錢賺了。”
“十二五”期間,該市東部山區林業總產值達到45億元,年均增長12%。依托森林和山地資源,該市著力推進榛子、大扁杏、中草藥、山野菜、食用菌、野生動物馴養殖、林產品深加工和森林旅游8個涉林產業發展。實施“多鎮一業”戰略,快速擴大林地經濟總量與規模。在蓋州市東部山區重點發展野生榛子墾復和大果榛子栽培,大石橋市東部山區4鎮共同發展以地龍骨為主的林地中藥材種植。
到“十二五”期末,全市榛子復墾作業面積達到11萬畝,通過流通、加工年實現總產值2億元;森林中草藥采育面積達到3萬畝,年產值3億元。建立示范基地50個,林地經濟專業村20個。通過推進“山菜家種、山藥家育、山禽家養”工程,到“十二五”期末,全市人工種植山野菜5萬畝、中草藥8萬畝,野生動物馴養存欄量超過5萬頭。在蓋州萬福、大石橋湯池分別建立2個特色林產品交易市場,加快林副產品流通。此外,該市還加大蠶場改造力度,在東部山區建設柞蠶基地10個,蠶場改造面積達到40萬畝,柞蠶產量達到0.8萬噸,到2015年,該市柞蠶繭加工能力達到4萬噸,成為全國柞蠶加工第一市。“十二五”期間,全市培育干果類、野生動物產品、木制品等省級品牌10個,國家級品牌6個。
推薦閱讀:
福建永定:生態建設與林下經濟協調發展
遼寧義縣:非洲菊花開富農家
江西大余:新法種植為大余花木帶來大效益
云南大理:特色花卉總產值突破37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