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營之道 » 正文

      內蒙古赤峰:松山區10萬畝經濟林實現綠富雙贏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12-25  

      今年,松山區投入資金900萬元,新建節水經濟林3300畝,完成年初任務的110%。同時,重點打造經濟林示范園區35個,其中新建園區3個、續建園區3個、鞏固提質提效園區29個,總面積15120畝。至此,該區經濟林總面積逼近10萬畝目標,其中3萬畝果樹進入盛果期,年產各類水果4萬多噸,總產值1.6億元。

      松山區東部和中部有大棗、葡萄、中型梨、中型蘋果,西部種植123、黃太平、雞心果等小型蘋果。圍繞“生態與產業并重、增綠與增收雙贏”的發展理念,“十二五”以來,該區不斷加大林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推進林業產業轉型升級,提出建設10萬畝高起點、高標準經濟林目標,讓經濟林產業釋放出更多綠色效益。

      采取精耕細作方式經營經濟林產業。松山區一方面集中連片、規模發展幾十處經濟林示范園區,以典型帶動經濟林建設水平;另一方面投入資金,為重點經濟林園區購買果樹專用肥和葉面噴施肥。同時通過栽植、嫁接等方式,引進新蘋紅、雞心果等果品好、效益高的果樹品種,并加大比較效益高的設施經濟林建設。推廣建設3.8萬畝高效節水經濟林,改變了以往旱作和大水漫灌的粗放經營方式。

      抓住“技術”這一經濟林建設的關鍵。在栽植、修剪、拉枝等關鍵環節,該區林業技術人員要到實地指導。在此基礎上,采取集中培訓、巡回指導方式對農民進行技術培訓,常年聘請兩名實踐經驗豐富的“土專家”在各項目區巡回技術指導,聘請本市及外地果樹專家定期培訓農民果樹技術員。全區每年現場培訓果農近百場次,受訓農民及技術員1000多人,100畝以上的經濟林項目區都有一名農民技術員。

      推出多種建設模式助推經濟林產業快速發展。采取企業帶動建設模式,由企業出資,農民造林栽果、經營管理,生產原料銷售給企業,收益歸農戶;采取反租倒包建設模式,農民土地先流轉到村集體,再由大戶對流轉土地進行統一管理經營;采取政府補貼建設模式,由政府出資,對新建或改擴的集中連片經濟林按面積給予一定的補貼;采取合作社建設模式,由合作社牽頭,與有經營能力的人聯合發展,采取合作社+農戶的生產方式,實行“四統、二分”的管理方式發展。

      小水果變成了“金蛋蛋”。據松山區林工站負責人介紹,現在,該區露地蘋果、葡萄畝均收入達到5000元,露地大棗、123蘋果、南國梨每畝收入3000元以上,間種經濟作物的每畝又多收入1000元,設施果品每畝純收入高達5萬元。

      推薦閱讀:

      河南三門峽:發展林下經濟 打造“綠色銀行”

      安徽蕪湖:市場引領發展快 產業升級步伐堅

      云南:眾創”助力“云花”升級

      山東青州:家門口當“花卉保姆”增收

       
       
      [ 園林人物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園林人物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