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書記,給咱預留3萬株國槐苗,明年開春就用。”“老肖,我預定2萬株復葉槭,過些天去拉。”12月8日,筆者見到深州市北溪村鄉西留曹村黨支部書記肖樂好時,他正忙著給村民們聯系業務。“自從俺們村搞起苗木種植,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肖樂好高興地說。
西留曹村曾是一個傳統的農業村,1700多人、4200畝耕地,村民以種植小麥、玉米等大田作物為主。由于耕地屬沙性土質,糧食產量低,村民收入一直上不去。2005年,村民郭宏圖從外地引進種子和技術,嘗試種植速生楊、柳樹等綠化苗木,第二年他的2畝多地就純賺了1萬多元。看到這是個致富門路,村民們開始紛紛效仿。
“種國槐收入最穩定,每畝純利潤在四五千元,市場最好的時候一畝地能掙2萬元。”郭宏圖現在是村里的苗木種植大戶,承包土地110畝,栽種了國槐、欒樹、復葉槭等8種綠化苗木,除去地租、人工等成本,每年收入可達40多萬元。
“俺家種著7畝地,以前種糧食每年只能收入幾千元,后來改種西瓜也沒掙到多少錢,后來種了苗木,去年掙了近5萬元。”村民郭辰義說,村里70%的農戶都靠種植苗木走上致富路。
苗木種植需要雇用勞力,許多村民還靠打零工實現了家門口增收。據郭宏圖介紹,他的110畝苗木在進行剪枝、整地、扦插、出苗等日常管理時都需要雇用短工,日工資從五六十元到二三百元不等。“俺歲數大了,靠打零工一天掙六七十,夠家里的日常開銷了。”60多歲的韓向東常年在村里打零工,每年能收入1萬多元。
如今,經過10多年的持續發展,西留曹村苗木種植規模已接近2000畝,主要種植國槐、垂柳、復葉槭等綠化品種,產品批量銷往北京、天津、石家莊等地,每年能給村民帶來500多萬元的收入。
圍繞進一步發展壯大苗木產業,肖樂好又有了新打算:“明年俺們村準備成立苗木種植專業合作社,把大伙兒聚到一起抱團發展。”
推薦閱讀:
內蒙古赤峰:松山區10萬畝經濟林實現綠富雙贏
河南三門峽:發展林下經濟 打造“綠色銀行”
安徽蕪湖:市場引領發展快 產業升級步伐堅
云南:眾創”助力“云花”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