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營之道 » 正文

      全州生態高效循環農業扮靚“生態”鄉村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6-01-11  

      近年來,全州縣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和“三嚴三實”,加快農業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巧調結構一田多用,生態循環一舉多贏,既確保農民增產增收,又扮靚天藍水綠的美麗生態鄉村。

      該縣“稻-燈-魚-菇”是生態高效循環農業的一大亮點。農民在水田種植超級稻,田間放置誘蟲燈殺滅害蟲,稻田下放養禾花魚,害蟲撲燈掉落水里成為魚食,水稻收割后稻草作為基料種菇,收菇后菌渣還田培肥土壤。稻田養魚、稻草種菇、菌渣肥田循環利用,水旱輪作,種養結合,減少了農藥化肥使用,推動土壤良性發展,真正實現了農民增收、生態環保的雙贏農業。

      “稻-燈-魚-菇”生態高效循環農業共有3萬多畝,主要分布在紹水、咸水、鳳凰、才灣和龍水等幾個鄉鎮。紹水鎮的農戶介紹:一畝水田早晚兩稻可產糧1000多公斤,收入2600元左右;禾花魚畝產50公斤,收入3000元;雙孢菇畝產2500公斤,收入20000多元。這樣搞循環種養,增收又環保,村民們快速的步入了富裕小康生活,村子里建起了一幢幢漂亮高聳的新樓房。

      此外,“稻-稻-菜(芹菜)”、“稻-稻-蒜”糧菜混種又是生態高效循環農業一大亮點,主要分布在枧塘、全州鎮、永歲和石塘等幾個鄉鎮。眼下枧塘鄉種植的無公害蒜薹在市場上非常暢銷,批發價每公斤達10元以上,賣了蒜薹賣蒜頭,每公斤9元左右的蒜頭早已被前來收購蒜薹的老板提前訂購。稻田一般畝產蒜薹600公斤、蒜頭400公斤,總收入9600元,加上早晚稻收成,畝收入穩超萬元。蒜葉和蒜根還田可起到田間消毒滅菌,稻草覆蓋蒜苗可起到防寒保暖,同時都是很好的有機肥來源,可有效的減少了農藥化肥使用,保持了田園清潔生產。

      目前,該縣進一步強化“生態鄉村”創建的科技支撐。針對目前農業資源與環境、農村能源發展中存在的制約因素和技術瓶頸,加強農業科技合作交流與協同創新,圍繞“生態鄉村”創建需求,加快總結和篩選一批輕簡、低耗、配套的實用技術模式,依托農技推廣體系,推進技術成果進村入戶,大力發展綠色、有機和無公害農產品,提高科技水平和產品附加值。

      推薦閱讀:

      增坊村:外出撈金不如林下掘金

      寬城創新林下經濟模式拓展富民新路

      廣西農民挖野生花草裝扮美麗鄉村

      云南:紅河州苗木產業不斷發展

       
       
      [ 園林人物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園林人物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