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間種草、栽花、養雞……記者昨天(27日)從市園林綠化局獲悉,去年,本市通過發展11種林下經濟模式,帶動郊區1.3萬戶林農戶均增收近1萬元。
在門頭溝區雁翅鎮大村果園中,10余名農民在給土地松土透氣。土層下面,新一茬黃芩蓄勢萌發。門頭溝靈之秀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員介紹說,他們目前采用“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帶領300多戶農民在原有的近萬畝杏樹、核桃樹下套種黃芩,并投資近千萬元建成了有機農產品加工廠,進行山茶、干果等農產品加工,開發出黃芩翠芽、黃芩禪茶、酸棗芽茶、杏福一號等特色農產品,大幅度提高了林地附加值,也保護了生態環境。公司還促進周邊100余名農民實現了綠崗就業,人均年增收8000余元。
據市園林綠化局防沙治沙辦介紹,在保護生態建設的前提下,科學適度地開展林下經濟模式,不僅可提高林地資源的利用效率,還可促進生態資源再生利用、改善林間環境。本市自2007年起發展林下經濟,目前已形成林菌、林藥、林花、林桑、林禽、林下旅游等11種主要模式,提高了林下植被覆蓋度,減少了揚塵及水土流失,還能促進生態資源有效再生利用,降低資源環境的使用成本,實現生態與經濟有機結合。
本市林地大部分是生態公益林,通過選擇合適的模式,適度發展林下經濟,使經濟生產與林地管理養護相結合,還可吸納更多農民參與。截至去年底,全市參與林下經濟的企業有181家,合作組織有140個,林下經濟保有面積19.8萬余畝,1.3萬戶農民戶均增收9700元。農民既在生態建設領域從事建設與保護工作,又在經濟生產領域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實現了綠色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產業優勢的轉變,實現了生態得保護、農民得實惠的雙豐收。
推薦閱讀:
河北灤平:加快經濟林建設助推百姓脫貧致富
福建福州:花卉苗木產業信息服務平臺上線
福建長汀:“美麗產業”方興未艾
云南瀘西:一季度花卉產業創收5600余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