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著重慶大足區第十屆枇杷鄉村旅游文化節落下帷幕,家住大足區棠香街道和平新村5組的種植大戶肖中華也完成了最后一批枇杷的采摘。從今年枇杷上市以來,肖中華的800棵枇杷樹,摘果6000余斤,給他帶來了10余萬的收益,這讓他心里樂開了花。
“今年枇杷長勢好,價格也比較穩定,很多人都是慕名前來采摘的。”作為村里的“科技帶頭人”,肖中華說,來年,他還準備聯合其他業主,將枇杷的市場進一步打開,讓大家一起富起來。
開墾“自留山”,瞞著妻子種植800株枇杷樹
據了解,肖中華今年59歲,從事枇杷種植行業已經有27年了。1990年,在原大足縣龍崗鎮黨委政府大力宣傳和支持鼓勵下,肖中華也成為第一批枇杷種植業主,并領取了免費的枇杷苗,一次性就栽種了800株。
“我當時就覺得枇杷前景不錯,以后肯定能掙錢,可是栽種枇杷就要開墾‘自留山’,需要砍掉許多做柴火的雜樹,妻子死活不同意。”肖中華說,“為了這件事,我不知道跟妻子商量了多少次,也沒少跟她拌嘴。”
最終,一次偶然的機會,妻子外出“走人戶”,閑在家中的肖中華便叫來親戚朋友,將“自留山”全部開墾出來,種上了枇杷苗。回想到往事,肖中華至今仍然為自己的“一意孤行”點贊,嘴角滿是笑意。
1993年,經過精心的栽培,肖中華的枇杷園開始第一次掛果。可是,肖中華很快就發現,自己種出來的枇杷和市場上的相比,口味、個頭都相差很遠,讓他苦惱不已。
在知曉這一情況后,當地政府專門組織了枇杷種植戶開展學習培訓,從技術上給予專業指導,肖中華也因此學到了一門種枇杷的好技術。
慢慢地,肖中華種出的枇杷在個頭、口味上都有明顯的不同,枇杷也逐漸帶來了經濟效益,肖中華也更加堅定了自己的選擇。
遭遇市場沖擊,全村曾一度刮起“砍樹風”
“要想枇杷的成色好,就一定要用油餅,要讓果實的口感好,就一定要保證生態、環保,施有機肥。”談到枇杷的栽種技術,肖中華如數家珍。
可是好景不長,到了2005年,由于本地鮮果集中大量上市,外地枇杷也紛紛進入本地市場等原因,枇杷的銷售價格極不穩定,甚至一度滯銷。平時能賣20—25塊錢一斤,那時只能賣5塊,明明是個豐收年,卻只有區區2萬元進賬,這讓肖中華非常沮喪。
“當時村里許多人都種了枇杷,由于賣不出價格,許多村民都沒有堅持下來。”肖中華說,“為此,村里曾一度刮起‘砍樹風’,大伙兒紛紛將枇杷樹砍掉栽種其他經濟作物,看著都心疼。”
而此時,也是肖中華最為困難的時候。兒子肖印正在上大學,家里所有的開銷都落到了他的頭上。“市場不會一直低迷下去,果樹都種上了,總有市場好的那一年。”懷揣著這個信念,肖中華一直堅持了兩年。
價格回暖,他帶動20余戶村民增收致富
到了2007年以后,枇杷價格開始回暖,肖中華的枇杷逐漸賣出了好價錢,讓他深受鼓舞。2010年,肖中華還獲評該村的“科技帶頭人”。
枇杷價格趨于穩定,能掙錢,這讓村民們再次對種植枇杷寄予了厚望,許多村民紛紛前來肖中華家里“取經”。而肖中華也毫不吝嗇,在技術上給予全力支持。
2013年,遠在廣東務工的村民蔣中華專門辭職回鄉,向肖中華請教枇杷種植技術。由于蔣中華家庭條件不好,在得知這一情況后,肖中華主動上門幫他建成了20畝的枇杷園,并從枇杷的修枝、施肥、嫁接、疏花、疏果等技術上給予支持。如今,蔣中華的枇杷園每年都有3—4萬元的穩定收入。
據統計,在整個和平新村,肖中華通過技術幫扶的枇杷種植戶多達20余戶。“只要有村民需要,我就會毫不保留地指導,這也是我該做的。”肖中華說,對于未來,他希望自己用技術和經驗,帶動更多的人增收致富。
陜西銅川:苗木合作社帶領群眾走上致富路
江西奉新羅:“花木經”引領精準扶貧路
甘肅天祝:苗木產業綠了家園富了農民
海南:海南花卉產業不斷延伸 年銷售總額20多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