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營之道 » 正文

      河南桐柏:青山變“金山”農民笑開顏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7-24  

      7月,是桐柏山生機勃發的季節,寂靜林海深處聽得見藥、菌、花、果、菜生長的聲音……在位于河南省桐柏縣毛集林場“怡心園”生態農林基地里,記者看到一棵棵牡丹苗正茁壯成長。“樹下種的油用牡丹,規劃面積2萬余畝,現已發展到6000畝。發展油用牡丹產業,不僅可以充分利用桐柏豐富的林地資源,而且在不與農民爭地的情況下,有效增加當地食用植物油產量,改善生態環境,促進林農增收。”桐柏縣林業局局長朱盛告訴記者。

      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發展油用牡丹只是該縣培育綠色產業、壯大林下經濟的一個縮影。“桐柏地處千里淮河之源,是省級林業生態縣,動植物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良好。推動老區經濟發展,潛力在山、優勢在山、希望在山、出路在山。為加快自然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我們立足生態優勢,實施‘生態立縣、綠色發展’戰略,以林地資源和森林生態環境為依托,大力發展林下種植業、養殖業、采集業和森林旅游業,推動桐柏山區實現從綠起來到富起來的美麗蝶變。”桐柏縣委書記莫中厚如是說。

      該縣堅持“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可持續發展思路,把發展林下經濟作為調整林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制定了《加快發展林下經濟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文件,縣政府每年拿出近千萬元專項資金,對發展林下經濟的企業或農戶扶持補助;邀請專家“傳經送寶”,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實施龍頭帶動等,著力解決林下經濟總量小、布局散、層次低、投入少、產業鏈短等問題,激發山區群眾發展林下經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優惠的政策、完善的服務體系,讓林下經濟蓬勃發展起來,農民實實在在得到了“生態紅利”。月河鎮徐寨村農民徐開宏靠山林散養野豬,年收入30萬元,帶動全村16戶人家在山林間養野豬3000余頭,年經濟效益1000多萬元。吳城鎮村民徐慶武,成立了桐柏縣養鴨協會和桐柏徐氏禽業有限公司,創出了“塘中養魚、水面養鴨、岸上種樹、樹林圈鴨”的生態立體種養模式,該模式使每畝水面增加經濟效益3000元、樹林提前3年成材。

      該縣遵循“宜林則林、宜果則果、宜藥則藥、宜畜則畜、宜游則游”的多元化模式,已初步建成了以毛集林場為代表的油用牡丹種植基地,以回龍鄉為代表的林下藥材種植基地,以城郊鄉、朱莊鎮為代表的林下蘭花種植基地,以程灣鎮為代表的林下柴雞養殖基地,以吳城鎮為代表的林下養鴨基地,以月河鎮為代表的二代野豬特種養殖基地,以淮河源風景名勝區、龍潭河風景區為代表的森林生態旅游基地等,這些特色基地總面積達30余萬畝,形成了林下種、林間養、林里采、林中游的發展格局,桐柏縣因此獲得了“中國木瓜之鄉”、“中藥材之鄉”、“中國蕙蘭之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等稱號。

      “不砍樹也能致富!”桐柏縣政府縣長賈松嘯說,“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引導農民從單純利用林木資源向綜合利用林地資源、生態資源和景觀資源轉變,‘以短養長’、‘以林護農’,將林下資源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縮短了林業經濟周期,增加林業附加值,既保護了森林生態,又促進了農民增收,真正實現了‘百姓富、生態美’!”目前,該縣共有林下經濟開發企業20余家,發展林下經濟的農戶3500多家,林下經濟年創產值3億元以上,重點林區的農民人均純收入60%以上來自林下產業,林下經濟已成為桐柏山區農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徑。

      推薦閱讀:

      蒼溪縣龍山鎮發展銀杏產業 使農民富起來

      巴州區抓林下經濟助農增收效果好

      青山也是金山 玉屏自治縣特色經濟林助農增收

      懷安縣打造林業立體產業鏈帶動農民增收

       
       
      [ 園林人物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園林人物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