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營之道 » 正文

      佛坪縣沙窩村大力發展林下經濟 帶動村民致富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7-24  

      沙窩村雖然有著豐富的天然林資源,但過去卻被當地人稱為“沙窩子”,名稱中就傳遞出一股貧苦的味道。

      今年盛夏時節,《中國綠色時報》記者走進沙窩村,只見遍山茱萸林海,蜜蜂在林間飛舞,豬苓、天麻正開花拔高,游客在美景中陶醉,再不見昔日貧窮落后的“沙窩子”模樣。

      近年來,沙窩村以林下種養、生態旅游為重點,走出了一條“從生態中來、到生態中去”的發展林下經濟致富路。沙窩村是山茱萸、天麻、豬苓、黃精等名貴中藥材和冷水魚養殖的天然適生區。2010年啟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以來,沙窩村充分利用林地資源,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實現“長、中、短”有機結合,“上、中、下”綜合利用,“林、農、牧”復合經營,大大提高了林地利用率和產出率,促進了林業可持續發展。2014年,全村人均純收入7000多元,其中85%以上來自林下經濟。

       沙窩村位于秦嶺南麓,是陜西省佛坪縣長角壩鎮典型的林業大村,境內最高海拔2904米,天然林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90.3%。

       依托豐富的森林資源,沙窩村以復興寺、妖精潭、熊貓谷等旅游景點和旅游環線為主體,建設以度假休閑、林中體驗為主要特色的“森林人家”。全村具有旅游接待能力的農戶12戶,開辦“農家樂”4戶。通過開辦林家客棧、做綠色餐飲、賣綠色特產等,農戶收入大幅增加。目前,僅農家餐飲一年就可接待游客10萬人次,收入800萬元。2014年,沙窩村被漢中市授予“美麗鄉村”稱號。“熊貓谷”旅游環線通過村內8公里,待2017年西成高鐵通車后,沙窩村森林旅游預計將出現“井噴式”增長。

       除了森林旅游,沙窩村人抓住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契機,在政府引導下,拓寬思路,瞄準市場,借助林權抵押貸款、林業技術服務、示范基地項目建設等政策扶持,大力發展林下特色種植、養殖,形成了“林禽”“林養”“林藥”“林蜂”“林菌”“林菜”和“林魚”等多種林下經濟模式。

       “過去是‘想要發財’,現在是‘憑藥發財’。”沙窩村一名中藥材種植戶笑著說。沙窩村是佛坪縣有名的藥材種植專業村。目前,全村在林間種植山茱萸、天麻、豬苓、黃精等中藥材3200余畝,年收入1000余萬元。其中,僅林下豬苓種植面積就達5.5萬平方米,2013年被佛坪縣林業局評為“林下豬苓種植示范基地”。全村林下種植豬苓1.5萬平方米以上的有5戶,每戶年收入5萬-50萬元;天麻種植面積2.5萬平方米;建成板栗種植示范園4個,總面積600余畝;建成省級山茱萸示范園1個、縣級山茱萸示范園2個,面積2500余畝;建成核桃示范園1個,面積50余畝。

       隨著食品安全日益受到社會關注,近年來,沙窩村以市場為導向,引導農民轉型從事林下綠色養殖產業。全村現有從事林下特色養殖的公司、養殖大戶51個(戶),年收入800余萬元。養殖的冷水魚、森林雞和森林蜂蜜等產品供不應求。

      為加快林下經濟發展,沙窩村兩委會明確提出,把林下經濟作為調整農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和新的增長點來抓,把有限的扶持資金進行科學整合,投入林下經濟發展之中。他們集中林業、農業、水利、交通、科技、扶貧等部門的涉林涉農優惠政策,重點向發展林下經濟的農戶傾斜,累計投入林區道路整修、特色養殖、水土保持等基礎設施建設資金300多萬元。近3年來,沙窩村為示范園區、林下經濟重點區域修建林區道路7條,總長13公里,整合資金230萬元;先后6次組織村民120余人到甘肅、四川及周邊區縣參觀考察,開拓思路,學習林下種養經驗;邀請林業、農業、中藥辦等部門專業技術人員,開展林下種養技術培訓班6次,培訓150余人;同時,積極為公司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提供服務,為企業指導選址、建造園區道路、參與制訂規劃等,不僅增強了企業投資開發的信心,也激發了村民發展林下經濟的熱情。目前,沙窩村已成立冷水魚養殖公司2個、土雞養殖公司1個、林下經濟專業合作社6個、家庭農場5個。綠色致富的夢想正在過去的“沙窩子”慢慢變成現實。

      推薦閱讀:

      瓶“裝”大自然筑夢微景觀運營半年收入超50萬

      打理的陽臺園藝 兩個大學生試做新型農民

      袁占珍:花卉大棚她的另一個致富寶貝

      知識花農賴本智:讓蘭花王國綻放異彩

       
       
      [ 園林人物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園林人物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