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營之道 » 正文

      林下經濟成農民增收新引擎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8-17  

      郁郁蔥蔥的果園,串串金燦燦的龍眼“笑”彎了枝頭。“咕咕咕”,一群土雞在龍眼樹下歡快地蹦來跳去。

      這是一幅大化瑤族自治縣悠谷生態家庭農場豐收的歡樂圖。看著這一幕,農場場主張振興樂呵呵的。“今年龍眼長勢喜人,大約有幾萬斤,已經賣了幾千斤,全部賣完估計有10多萬元收入。”8月3日,他一邊忙著采摘龍眼,一邊高興地說。

      2010年,張振興返鄉創業,利用幾十畝山林荒嶺,建立了家庭農場,采用“禽畜—沼—果(魚)”生態循環農業模式,山上種龍眼,林下養土雞。生態綠色的產品,深受消費者歡迎,產品供不應求。每年單是龍眼和土雞,就帶給他約30萬元的收入。

      我市有3000多萬畝林業用地,蘊藏著無限潛力。如何讓更多農民像張振興一樣成為生態“紅利”受益者?近年來,為促進林下經濟穩步發展,讓廣大林農得到更多實惠,河池啟動了發展林下經濟“百萬林農千元增收”工程,通過項目推動、示范帶動、技術引導,因勢利導鼓勵林農創新林下經濟模式,開拓增收渠道。 

      都安、環江、天峨等縣種植鐵皮石斛、草珊瑚、金銀花、天冬、金花茶等,形成“林+藥”模式;東蘭、巴馬、大化等縣林下養殖黑山豬、香豬等,形成“林+畜”模式。各縣(市、區)紛紛從實際出發,將各地特色產業與林下經濟緊密“聯姻”,全市形成了“林+藥、林+草、林+桑、林+畜、林+禽、林+游”等多種林下經濟發展示范模式,極大地激發了生態效益。 

      此外,我市還多措并舉,引導林農走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目前全市有林業專業合作社112個,而且建立了金融支持林下經濟發展平臺,轄區多家金融機構先后開辦了林權抵押貸款業務,為林農發展提供了有力的資金支持。 

      如今,我市林農發展林業、保護生態的積極性日益高漲,依托森林資源大力發展林下種養、林下產品加工、森林旅游等林下經濟的從業隊伍不斷壯大,林下經濟正成為農民增收的新引擎。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全市完成林下經濟產值20.7億元,林下經濟發展面積869萬畝,惠及林農122萬多人。其中,林下種植產值6.1億元,林下養殖產值10.1億元,林下產品加工產值0.95億元,森林旅游產值3.5億元。

      推薦閱讀:

      察雅縣新卡鄉達也村大力發展花卉產業助農增收

      荒山遍栽“搖錢樹”助農增收

      林下蘑菇種植開辟農民增收新渠道

      臺安林下立體經濟助力農民增收

       
       
      [ 園林人物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園林人物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