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營之道 » 正文

      盆景“塑造”新農民 讓高家堰村民脫貧致富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9-08  

      十多公里的“盆景長廊”,為318國道長陽縣高家堰段,平添魅力。
      紫薇、銀杏、中華蚊母、對接白蠟、金彈子、紅豆杉……經當地農民巧手塑形,俏立盆中,仿佛“無聲的詩、立體的畫”。

      盆景產業,讓高家堰村民告別貧窮:過去一間草房4分地,吃飽飯都難,現在資產千萬、百萬者眾。

      脫貧致富,人是決定因素。記者近日慕名踏訪,發現比盆景更令人欣喜的,是山野上“生長”著的一茬茬新農民、新思想。

      畝玉米地產出百萬元

      資源可持續,刨土農民成創富農民

      以高家堰村為核心的“盆景帶”,目前年銷售達250萬盆,銷售額過億元。

      如此多的盆景哪里來?同行的高家堰鎮副鎮長高雄揭秘:玉米地里種的。

      國道下的小山坳中,50歲的村民向師強正在忙活,一畝多地里種滿中華蚊母,密實,卻井然有序。“別小看這些苗子,它們是三峽特有的珍稀植物,塑形后一株少則賣300元,多則1000元。”向師強說,一畝地約3000株,值上百萬元呢。

      畝產百萬元很是驚人,但卻是向師強十年的心血:中華蚊母長到如今膝蓋高,需要10年時間。

      向師強說,十幾年前,同樣的地里種的是玉米、水稻或紅薯。 可山大地少,一年忙到頭也刨不出幾個錢。

      轉變發生在2003年。那時,在盆景行業已小有名氣的高家堰,遭遇資源枯竭的難題。

      山里挖出的樹根和中華蚊母,是高家堰盆景的原材料。上世紀80年代起,村民們一直“靠山吃山”,80%的家庭成了萬元戶。

      天天挖年年挖,樹兜子日益稀少,大山也被挖得傷痕累累。三峽成庫后,大部分中華蚊母群落被淹沒。

      咋辦?有人提出:地里能種莊稼,為啥不能種中華蚊母?

      撒下野生種籽,呵護種苗生長。幾年摸索,村民們成功種出中華蚊母,并迅速形成規模。

      循著這一思路,田地大規模“騰籠換鳥”,紫薇、杜鵑、遲蘭、金彈子等各種植物,逐漸取代蘿卜白菜、玉米紅薯,高家堰盆景產業走上可持續之路。

      點評:貧困地區雖地處偏僻,但氣候、地理獨特,往往別具資源稟賦。像高家堰村民一樣,放開思路尋財路,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善加利用,或能發現脫貧的“先天條件”。

      0.35元的樹苗“溢價”513倍

      知識點石成金,技術農民也是藝術農民

      一株原價0.35元的樹苗,可以賣出多少錢?

      高家堰村村民涂常兵說,給我半個小時修剪成盆景,就可以賣180元。

      180元不算太貴,但算算“溢價”,竟高達513倍!

      “盤”盆景大有門道。兩盆外觀看上去差別不大的盆景,由于技術、藝術含量不同,價格可能相差十倍、百倍,其微妙之處,非行家里手難以掌握。

      早期,為了學到手藝,村民從外地購回盆景樣品,依樣畫葫蘆。

      后來,他們自費組團到四川、廣東、溫江等地取經,請湖北省盆景協會知名專家面授機宜,向客商打探,追趕市場潮流。

      采訪中,記者無論走進哪戶人家,都能發現放在客廳里的《花木盆景》、《園林》、《中國花卉報》等報刊雜志。“全村幾乎家家戶戶都自費訂閱專業雜志,這在其他地方不可想象。”長陽縣扶貧辦副主任白萬里介紹。

      “盆景是大自然的縮影,上品盆景,要獨一無二、形狀奇崛、蒼勁有力,但不能過分夸張,違背自然特性。”向師強說,“這就要考驗審美能力了!”

      獲得人社部花卉園藝師資格認證書的向師強,2011年曾以5件盆景作品售出80多萬元,因“活兒好”受人尊敬,當選高家堰盆景協會會長。

      涂常兵就是向師強的“粉絲”,前些年關了自家經營的酒店,專事盆景。“像畫畫一樣,盆景是門藝術活,不練個十年八年的,成不了大氣候。”他說。

      點評:要脫貧致富,僅有一身力氣是不夠的。向高家堰人學習,張開懷抱擁抱知識,用專業技能、藝術修養武裝自己,才能手握化資源為財富的“尖板眼”。

      搞吊裝一年收回買車成本

      甘當產業配角,貧困戶躋身致富主角

      在高家堰村,腿有殘疾的鄧守平曾是公認的最貧困戶。他一家三代4口人,過去,家里只有1.3畝地,種些玉米和紅薯,每年毛收入不到4000元,生活一直靠政府扶持和親友接濟。

      如今,盆景產業興起,改變了他一家的命運。

      記者走進鄧家庭院,只見13個盆景托盆模具錯落擺開,他和母親正滿頭大汗地澆制托盆。“現在再也不為吃喝發愁了,我的托盆,賣給村里的盆景專業戶,供不應求。”鄧守平說,自從開展這個業務,年增收入3萬多元。

      鄧守平以前打過零工、補過鞋、撿過破爛,融入盆景產業鏈條,真正讓他擺脫了貧困。

      白萬里說,各家條件不同,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當種賣盆景的“主角”,但只要改變觀念,“邊緣”農民也可變身產業農民。

      八零后青年曾炎益,9年前在深圳打工。隨著家鄉的盆景賣到廣東,“利好”消息不斷傳來,他下決心辭掉了工作,回鄉尋找商機。

      頭腦靈活的曾炎益很快發現,搬運盆景要用吊車,但全村居然沒有1臺,只能從宜昌、宜都等外地叫車。就算是只賣一盆,吊車來一次也要收費五六百元。

      曾炎益借了25萬元,買回村里第一臺吊車,第一年就收回了成本,此后每年收入穩定在20多萬元。

      向師強介紹,圍繞盆景產業的托盤、營養土、吊裝、物流等環節,村里10多家農戶因從事配套服務,走上脫貧致富之路。

      點評:樂跑“龍套”的鄧守平、曾炎益們啟示我們,只有真正成為產業鏈上的一環,貧困農戶才擁有“造血”功能,“短板”才能補齊,精準扶貧才能不落一人,真正實現共同富裕。

      推薦閱讀:

      平輿縣發展苗木 林農每年收入增加近千萬

      林下挖金 生態致富

      陜西寧陜縣林下經濟發展好 帶動林農增收致富

      汶川大力推進林下經濟建設助農增收

       
       
      [ 園林人物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園林人物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