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走進鶴峰縣城鄉,滿目蔥蘢。林農們守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信條,在林地“掘金”。
近年,該縣緊抓“綠滿荊楚”和創建“省級林業生態示范縣”機遇,引導農戶因地制宜發展林藥、林果和苗木等優勢產業,優化了城鄉生態環境,拓寬了企業增收致富和農民就業的渠道。
“昔日荒山披上了綠衣,村里家家都存款到了‘綠色銀行’。”五里鄉柏榔村村民劉文凱,指著滿山郁郁蔥蔥的厚樸樹自豪地說。
劉文凱所種植的經濟林從8年前的700畝,發展到了如今的5000多畝。在縣鄉林業部門的支持下,他在2010年成立了五里鄉林海專業合作社,社員從當初的8名發展到了如今的100多人。同時他還籌措資金175萬元,創建了林源林業有限公司。到去年底,合作社已建成厚樸基地10000多畝,產值7000多萬元,帶動農戶300多戶。就在前不久,林海專業合作社更躋身“國家級示范社”行列。
五里鄉上六峰村的陳善權,從1993年起種植珍稀苗木,2002年注冊成立了 “藍天苗木公司”。2010年他又成立“興林珍稀林木種植合作社”,2013年被評為全州唯一的苗木行業州級林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到2014年,合作社種植面積近1500畝,銷售收入突破1600萬元,純收入450萬元。種植品種從最初以馬褂木、厚樸、黃柏等普通品種,發展到現在的以七葉樹、紅豆杉、青錢柳等珍稀品種為主的格局,苗木遠銷全國各地。
像劉文凱、陳善權這種以“龍頭+基地+農戶”的產業鏈模式,如今正在鶴峰不斷延伸壯大。
僅去年,該縣村民因地制宜,新建核桃、山茶等林油產業基地0.7萬畝,黃連、厚樸等林藥產業基地0.3萬畝,杉樹、柳杉林加產業基地3.1萬畝,珙桐、七葉樹、紅豆杉等珍貴綠化林木基地1.4萬畝;林業綜合產值近10億元,22萬鶴峰人人平增收4000余元。
目前,全縣林業專業合作社達到64家,“綠色銀行”正讓農民不斷增收。
“堅持特色開發、綠色繁榮、可持續發展,拉伸、擰緊、增粗產業鏈條,打造林業產業升級版。”縣林業局局長孫繼開稱,林業是鶴峰實現綠色繁榮的基礎產業,今后將加快林油、林藥、林苗、林副、林加等一體化綠色低碳循環產業發展,不斷提升林產品附加值,讓林農在“綠色中發展,在發展中增綠”。
推薦閱讀:
盆景“塑造”新農民 讓高家堰村民脫貧致富
平輿縣發展苗木 林農每年收入增加近千萬
林下挖金 生態致富
陜西寧陜縣林下經濟發展好 帶動林農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