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長豐縣楊廟鎮某公司的苗木基地,那里種植了樸樹、香樟、桂花、紅葉石楠等幾十個苗木花卉品種,長勢良好,滿目蒼翠。“像這樣直徑5厘米的樸樹,每棵可以賣到150元。三年后,這些苗木將陸續對外銷售,預計銷售額在4000萬~5000萬元。”該基地管理員張建興奮地說。
地處江淮分水嶺的楊廟鎮,缺水易旱,以往都是以種植水稻、小麥等傳統農業為主,生產條件相對較差。近年來,該鎮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在打造森林鄉鎮的同時,一方面招引特色苗木企業,提倡綠色發展,美化生態環境;另一方面,調整傳統農業種植向特色經果林產業發展,做大做強特色農業,增加群眾收入。
在果農顏兵的桃園里,記者看到,栽植一年多的桃樹枝繁葉茂。“前幾年,我種了水稻150多畝,每年純利潤也有10萬元。而今年,我改種了桃樹,今年是桃樹初產期,沒想到就凈賺40多萬元,比以往傳統農作物高出了好幾倍。” 顏兵說,他明年準備再擴種幾十畝“千里紅”桃樹,發展桃產業。
通過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楊廟鎮規模化苗木生產格局初步形成。招引苗木企業達15家,全鎮苗木種植面積達19000多畝;桃園等經果林種植戶20多家,面積約2000畝。受此影響,該鎮帶動當地農民流轉土地和就地務工3000余戶,苗木和經果林產業已成了楊廟鎮林農、果農增收致富的亮點。
推薦閱讀:
鄧春:盆景葡萄開創致富新路
楊銀:不做經理當花農 鮮花鋪就成功路
王愛軍:胸懷大局 青春在綠滿棗陽中閃光
周玉海:子承父業 三十多年癡愛盆景收藏依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