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山區的村莊大都林地多而耕地少,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后,村民在自家林地之下逐漸發展起來的林下經濟成為致富的重要途徑。
場景一 綠色林下經濟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一場秋雨之后,秋山如洗,清爽宜人。在藍田縣灞源鎮楊家堡村,由林下發展出的綠色生態農業繪出了一幅生機勃勃的綠色生態畫卷——
放養的山羊恣意地在林地里亂竄,隨意吃一口坡地的野草,悠然自得。村民王書政指著午后吃飽喝足在地里拱蘿卜、曬太陽的小黑豬向記者描述了他們村的綠色生態林下經濟,不遠處山上的山地散養雞也全靠黑豬糞喂養。山路旁,農戶家院落旁家家戶戶利用廢木材架起了黑木耳架。目前,村里已建成羊舍28間,豬舍9間,現有180只山羊,270只關中黑豬。同時,黑木耳種植初具規模,已達到235架,只要山里下一場雨,就可以收獲一次木耳。目前,深山里的生態農場在城里找到了穩定的銷路,平均下來每戶能夠增收8000元。沒有樹木砍伐,也沒有破壞生態資源,村民利用分包到戶的林地資源做起的綠色生態農業,成為了全村的支柱產業。
場景二 一窩窩“黑金”礦
走進周至縣王家河鎮黃草坡村的林地里,仔細觀察,你會發現一個個用半尺高小土梁圈起的或正方形或長方形的小田塊。村民董楊斌正蹲在土梁旁邊,動作輕緩、小心翼翼地收拾雜草。他指了指這塊30平方米不到的土地說:秦嶺“黑金”礦就在下面。
董楊斌口中的“黑金”是一種常用的菌類藥材——豬苓,已有2000多年的藥用歷史。一般經過兩個生長季節即可采挖,具有很好的藥用價值。因近年來價格持續走高,被人們稱之為“黑金”。3年前他種下了50窩豬苓種子,發展到了現在近100窩。今年董楊斌賣掉了20窩(約200斤)豬苓,以每斤收購價85元計算,收入達到17000元。“在外打工這些年,從沒有賺過這么多錢。現如今一下子就籌到了娃的上學錢。”董楊斌告訴記者。
場景三 林下,能聽到蘑菇生長的聲音
在戶縣太平峪管坪村,二組村民弋建輝蹲在自家的大棚里觀察著頭茬平菇的長勢。他喜歡待在棚里,聽著蘑菇生長:“夜深人靜的時候,在棚子里便能夠聽到蘑菇迅速生長的聲音,那是急速鼓脹的蘑菇身體與培植棒摩擦的聲音。”
作為村里種植蘑菇的“帶頭大哥”, 去年,弋建輝投資了20萬元,建起了8個蘑菇大棚。他給記者算了筆賬:“現在市場上每斤蘑菇的收購價格約為3-4元,45天可以收一次,一個棚的凈利潤約有3000元,一年下來能賺個10萬元。”對于這份收入,弋建輝還是比較滿意的。氣候環境、自然資源的優勢令村民們在山林中建大棚發展林下經濟成為優勢。
推薦閱讀:
鄢陵:花木旅游相結合景美業興農家富
五大林業產業鼓起林農腰包
林下經濟助推樺南農民致富
西二鎮發展“花產業”助農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