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營之道 » 正文

      林下經濟:打開森林“聚寶盆”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10-19  

      在伊春建設林場的一大片原始森林前,一位工人使勁敲擊著塑料桶,片刻后上百頭豬從四面八方的林子中跑出來,等待著主人給它們“加餐”。這兒的“森林豬”產品不僅在哈爾濱、綏化等城市超市出售,還接到了北京、沈陽等地的訂單。

      近年來,伊春按照黑龍江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林業經濟林中發展,林區工業林外發展”的思路,變“采山”為“種山”、實施農林一體化經營的發展戰略,圍繞“六大產業鏈”開創了林下經濟產業發展的新格局。

      森林中飄出致富歌

      1998年開始,伊春林區逐步調減了木材產量,1997年為240萬立方米,到2010年已經減少到132萬立方米。2011年,伊春全面停止了森林主伐,只保留了32萬立方米的撫育伐和更新性采伐。2013年年底,伊春宣布“全面停止商業性采伐”。

      不砍樹了,人從山上撤下來了,怎么解決生存和發展問題?很多林區人開始從事養豬、種植等替代產業,闖出了一條保護生態與經濟發展并重的新路。

      前文提到的“森林豬”的主人叫李麗豐,是伊春益靈山森林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李麗豐與丈夫2003年從林場下崗,2009年秋在林業局的支持下,蓋起了1300平方米的木質豬舍,引進50頭種豬,開始“養豬生涯”。幾年下來,李麗豐養殖的森林豬數量已達2400余頭,價值上千萬元。

      “生態野豬發展潛力巨大,養一年野豬的收入,相當于干一二十年伐木工作。”李麗豐說。

      對于沒有自營能力的職工,合作社成為他們發展致富的后盾。

      美溪區五道庫黑木耳合作社,2013年培植袋裝黑木耳360萬袋,僅黑木耳一項就實現收入800萬元,創利潤500萬元,參加合作社的務農職工當年實現人均年增收4000元。

       合作社以專業生產為基礎,結合當地科技、信息、市場、人才等因素,通過聯合,實現了資金、技術、信息等要素的合作,實現規模效應,提高了農民(職工)的組織化程度。

      以嘉蔭縣向陽鄉光輝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例,在管理方式上實行六統一的管理模式。既技術指導統一、種植品種統一、資產管理統一、機械調動及作業標準統一、銷售統一、結算統一。在生產方式上實行專業化分工,實現整地專業化、播種專業化和收割專業化,有效地提高了組織化程度。

      森林食品產業鏈寫下“大手筆”

      在鼓勵職工發展自營經濟的基礎上,伊春還有發展林下經濟的大手筆——利用本地優勢發展“大產業”,圍繞“紅藍黑黃+林藥+林畜” ,開展森林食品多品種全產業鏈開發。

      “紅”就是以紅松子為主,全力打造堅果精深加工全產業鏈;“藍”就是以藍莓為主全力打造全國最大的小漿果繁育、種植、加工、銷售及文化傳播全產業基地;“黑”就是以黑木耳為主全力打造從菌種生產、栽植加工到銷售貿易的全產業鏈;“黃”就是以寒地黑土生產的非轉基因大豆為原料的豆制品加工產業,全力推進綠色有機大豆原料生產和精深加工基地建設;“林藥”就是以道地藥材種植為主的北藥產業,全力提升中藥、西藥、保健品三大類拳頭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林畜”就是以“伊春森林豬,全程可追溯”為代表的生態畜牧業。

      圍繞這六大產業鏈,伊春市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大力扶持和壯大龍頭企業,依托龍頭帶動林下經濟發展。近三年,先后引進了匯源集團、中盟集團、寶宇集團、九天集團、天一藥業、永旺集團等國內知名企業,未來3至5年將投資120億元,重點建設森林食品北藥精深加工項目,延伸產業鏈條。預計項目建成后將新增加工能力4.3萬噸,新增銷售收入21.4億元,利稅6.2億元;目前,部分項目已建成投產,正在牽動全市林下經濟產業向規模化、集群化方向發展。

      匯源集團計劃投資75億元,在烏馬河建設集會展、物流、康體養生、特色種養、產品精深加工、科研推廣為一體的綠色產業谷,目前會展中心已經建成,物流中心等項目正在建設之中。

      在扶持和壯大龍頭企業的進程中,伊春注重推廣“龍頭+基地+合作社+農戶+品牌”的發展模式,全市寒地森林豬產業正在以寶宇集團為龍頭發展全程可追溯專營連鎖店,目前已發展到五家。全市市級以上龍頭企業現已帶動務農職工7.8萬戶,人均增收4800元。

      政策、科技助推林下經濟產業化

      多年來,伊春先后制定和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林下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每年從財政拿出1000萬元作為森林食品產業發展基金,重點用于林下經濟示范基地建設,并允許利用林場撤并后遺留的房舍發展食用菌和特種養殖項目;全市還整合林業、發改、水利、土地整理、扶貧等各項支農資金2億多元,用于藍莓等林下經濟產業發展。近3年來,全市各級財政用于扶持林下經濟發展的資金約10億元。

      為了提升全市林下經濟產業化水平,伊春市與吉林農大、東北農大、黑龍江八一農大等省內外的相關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關系,組建了藍莓、食用菌產業專家團,設立了伊春專家工作站,在決策咨詢、成果轉化、科技攻關、人才培養等方面開展了有效合作,促進產業保持領先的發展優勢。

      先后實施了食用菌生產設備及菌袋開口方式與密度優化、五味子除草劑飄移藥害防治、紅松果穗嫁接等科技服務。制訂了17個技術標準,規范林下經濟發展。在友好萬畝藍莓園建立了省級農業科技示范基地,開展藍莓品種引進和果蔬航天育種試驗。舉辦森林食品專修班,在五營、友好等地建立了實訓基地,以“訂單式”培訓引導林業職工群眾轉入森林食品行業。積極引導龍頭企業建立研發中心,開發高科技含量產品,越橘莊園生物科技公司在省科技大廈設立研發中心,根據市場需求不斷研發新產品;匯源集團伊春公司與哈工大合作,現已研發出紅松籽松多酚、黑木耳膠原蛋白等多種新產品。

      目前,全市21個縣(市)、區、局都確立和形成了本地區的林下經濟主導產業。通過組織企業參加哈洽會、農交會,連續舉辦兩屆森博會、六屆小興安嶺伊春藍莓節,在全國已經樹立起了“紅松產業之鄉”、“藍莓之鄉”、“原生態食用菌基地”等特色產業整體形象。全市中國馳名商標達到5個,省著名商標28個,還注冊了“小興安嶺大森林”、“林都北藥”集體商標,全市已有近百家企業200多種產品統一使用集體商標。有效使用“三品一標”標志的企業及專業合作經濟組織47家153個產品。伊春黑木耳等7種森林食品獲得國家農產品(15.92,-0.30,-1.85%)地理標志登記認證;鐵力林蛙油等8個產品獲國家質監總局地理標志保護認證。通過一系列品牌打造,提升了伊春林下產品的社會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

      發展林下經濟,不僅使森林資源得到了休養生息,更實現了“依托資源不依賴資源,讓青山綠水流金淌銀”的發展目標,伊春走出了一條“生態保護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綠色發展之路。

      推薦閱讀:

      運城:垣曲千畝優質苗木為農增收

      富良棚萬壽菊成為“富民花”

      桔梗花開富農家

      隆安縣生態鄉村建設巧打“林下經濟”牌

       
       
      [ 園林人物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園林人物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