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城市建設 » 正文

      北京將打造五條通風廊道 南中軸增加新“奧森”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12-04  

        城六區往外疏解15%人口、建設五條一級通風廊道、行政副中心以行政辦公為主、通州水質未來達到三類四類標準……1日,市規劃委對《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背景下如何進行城市布局、行政副中心建設進行了相關解讀。市規劃委副主任王飛表示,《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批復十年,首都已經步入現代化國際大都市行列,但也存在人口無序過快增長、交通擁堵、城市空間“攤大餅”、大氣污染等一系列問題。現在總體規劃修改在《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背景下進行,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優化空間布局和產業布局,為統籌治理“大城市病”打好基礎。

        集體建設用地要“瘦身健體”

        過去十年發展中,城鄉建設未有效統籌及對集體建設用地缺乏管控,導致城鄉建設“攤大餅”式無序蔓延。初步統計,全市現狀集體建設用地約超過1500平方公里,占總建設用地的45%,將近一半的平原地區搞了建設,超過了40%的警戒線。本次總體規劃修改,集體建設用地成為“瘦身健體”的主要對象。

        在規模管控方面,集體建設用地要有分區、分類用地標準和減量目標。調整后的集體產業用地不能再“吃瓦片”,要跟城市高端功能對接,向科技研發、文化創意、休閑旅游、養老服務等符合首都經濟發展方向的產業聚攏,并試點建設公共租賃住房等,使集體產業用地在瘦身減量的同時保障農民就業增收、提高發展質量。

        生態紅線區面積占70%以上

        此次總體規劃修改的一個核心內容,就是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和城市增長邊界,將市域空間劃分為生態紅線區、集中建設區和限制建設區,制定差別化的管控目標和管控措施。

        其中,生態紅線區面積初步劃定為市域面積的70%以上,未來將重點通過平原區集體建設用地減量還綠、規劃生態廊道建設等,實現75%左右的目標。該區域原則上是只增不減,嚴格禁建與生態保護無關的建設活動,在生態紅線區內的村莊也要建設成美麗鄉村和城市“后花園”。16%為城市集中建設地區,這是未來城市主要的建設空間,中心城、新城、鎮中心區、獨立城鎮組團、重點功能區的集中建設區都在內,所有的大型建設活動必須在邊界內嚴格控制。在城市集中建設地區和生態紅線區之外是限制建設區,以城鄉結合部、農村地區為主,主要實現減人、增綠、用地制約和城鄉一體化,這也是三個區域里“減量瘦身”任務最重的一個。

        南中軸增加新“奧森”

        對接京津冀區域“一核、雙城、三軸、四區、多節點”的特點,北京將形成“一主、一副、兩軸、多點”的空間結構。

        其中“一主”為中心城區,即城六區減去海淀后山、豐臺河西,主要功能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未來要嚴控增量,改善環境,在2020年疏解15%的人口、近200萬人;“一副”為行政副中心即通州,將重點承接北京市屬行政事業單位及相關服務部門的疏解轉移,職能定位是發展行政辦公、文化旅游和部分商務配套;“兩軸”為中軸線、長安街及其延長線,這也是形成首都空間秩序的骨架;“多點”為順義、亦莊、大興、昌平、房山、懷柔、密云、平谷、延慶、門頭溝10個新城和海淀山后、豐臺河西、北京新機場地區3個重要城鎮組團,將有序承接中心城區人口和適宜功能的疏解。

        市規劃委副主任王飛透露,在新版本的總規中,長安街與中軸線都將有所延長。傳統中軸線北邊已經有了奧林匹克森林公園,而南中軸也會建設一個同等規模的公園,未來形成“公園對公園”的形式;而長安街及延長線,東邊是通州及大運河,西邊則是新首鋼產業區、門頭溝和永定河,是個“河對河”的格局。

       
       
      [ 園林城市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園林城市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