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城市建設 » 正文

      綜述:實現人與自然的平衡 “花園城市”新加坡的前世今生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12-22  

        很多人來到新加坡,都會驚嘆于這里滿眼的綠色。不論是在商業區閑逛,在CBD工作,還是到郊外游玩,隨處可見的大片綠地和公園讓很多人無法相信,這座熱帶島嶼實際上是全球人口密度最大的國家之一。得益于科學精細、環境至上的城市建設規劃,這里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花園城市”。

        發展讓路環境 守護純粹自然

        根據世界銀行2014年的數據,在方圓7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新加坡的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7736人,位居世界前列。與此同時,新加坡有大大小小340多個公園,居民區平均每500米就有一個公園,綠化面積占國土面積的45%,綠化覆蓋率達到80%以上。

        這種人與自然和諧而居的畫面,并非天然饋贈,而是得益于精細的規劃。建國初期,新加坡也曾垃圾遍野、棚戶區林立、蚊蟲肆虐。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在其回憶錄中曾寫到,在上世紀70年代,新加坡有位盲人乘坐公共汽車,僅憑氣味就知道到了新加坡河畔。

        如今,新加坡綠草如茵的景象得益于政府一步步的科學規劃,以及不為短期經濟發展而犧牲環境的堅定原則。建國初期,新加坡政府就聘請聯合國專家,用4年時間編制了整個新加坡范圍概念性的未來30至50年城市空間布局、交通網絡、產業發展等規劃,并提出了人均8平方米綠地的指標。

        1991年,政府又在現有規劃基礎上進行修編,提出將24%的土地保留為綠地,并將現有天然森林的82%保留下來的目標。此后,每隔10年,政府都會修編一次城市建設規劃,并制定新的目標。

        新加坡最大的約束是土地,這個國家的一切都要在狹小的土地上獲得。即便如此,新加坡的中央區以及完全靠填海而成、占地1.01平方公里的濱海灣花園卻近乎“浪費”地占據著整個國家最黃金的地段,周圍所有的高樓大廈都要讓位于此。

        對此,被稱為新加坡“規劃之父”的劉太格曾表示:“面積僅有700多平方公里的新加坡,我們在中央保存了150平方公里的永久保護區。沒人敢打主意,是任何時候都不能開發的,完全是純粹的大自然。”

        應對城市矛盾 延伸空中綠意

        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新加坡的綠地覆蓋面積已經高于建國初期。不過,城市的快速發展也伴隨著人與自然的矛盾出現了不少問題。為了避免和克服交通堵塞、環境污染、人口增長等城市病,新加坡從各個方面制定了規劃,其中就包括著名的“居者有其屋”計劃。

        劉太格也是“居者有其屋”理念的主要倡導者和實施者。他在采訪中表示,當初在制定組屋修建計劃時,除了保證工程質量,他還組建了一個由12位社會學博士組成的團隊,專門研究社會居住環境、生活習慣甚至包括心理學等與規劃有關的課題,確保整個城市的組屋規劃之間相互包容,不至于帶來新的社會問題。

        為了解決城市病之一的交通擁堵,新加坡政府也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并通過昂貴的擁車證、征收交通擁堵費等方式嚴格限制私家車數量。用于私家車的停車場大多建于地下,或者建成幾層的停車樓,盡可能少占用土地。

        “在新加坡,沒有可以遷移的土地,也沒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競爭感更加突出。”新加坡國家發展部前部長、現任交通部長許文遠曾說,“這給了我們教訓,要量入為出不浪費資源,為困難的時候做準備。”

        目前,新加坡僅有約12%土地用于建造道路,而用于建造住屋的土地只占14%。這也是“花園城市”至今不被工業發展擠壓的原因之一。

        在打造“花園城市”的道路上,新加坡政府仍在不遺余力地努力。市區重建局在2009年推出的“打造翠綠都市和空中綠意”計劃(以下簡稱LUSH)中,要求所有在濱海灣、裕廊區和加冷河畔的新建筑,都必須有等同于發展地段面積的空中和地面花園作為替代綠地。該計劃今年推出了LUSH2.0版本,將綠化要求擴大到更多地點,同時對包括住宅、辦公樓、商業和酒店等各種發展項目提供更多綠化津貼。

        經過多年推動,新加坡空中花園面積已達約0.72平方公里。而在今年出爐的《2015年永續新加坡發展藍圖》中,政府則將目標進一步提高,力求將新加坡的空中花園面積在2030年增加到2平方公里。

       
       
      [ 園林城市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園林城市
      點擊排行